醒心亭

作者:陈宾 朝代:宋代

醒心亭原文

亭以醒心名,心与亭何与。
物各有感通,此理贵深喻。
岘山峙丰碑,见者皆堕泪。
推类尽其余,庶表名亭义。
我昨发莆阳,春光正明媚。
肩舆撼顿间,思虑杂劳勚。
行行复行行,至此若沾醉。
振衣蹑斯亭,四顾足清致。
芳树布繁阴,晴山荐空翠。
时有幽禽来,且无俗驾至。
物我方两忘,情景亦相会。
天君始泰然,万境绝纤翳。
后乐与先忧,虚灵良不昧。
揭扁端在兹,夫岂无所试。
尚期知我者,他时来作记。

诗词问答

问:醒心亭的作者是谁?答:陈宾
问:醒心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宾的名句有哪些?答:陈宾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醒心

(1).神志清醒。 唐 韩偓 《天鉴》诗:“猛虎十年摇尾立,苍鹰一旦醒心飞。” 元 张养浩 《赠刘仲宪》诗:“半生醉梦 郑 衞 音,一旦醒心《韶》《濩》曲。”

(2).指使神志清醒。 宋 朱熹 《次刘秀野闲居十五咏·春谷》:“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造句弗就,勿令疲其神思,且閲书醒心。”

(3).指清醒的认识。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总序》:“故夫暗者之未然,皆明者之已事;暗者之梦境,皆明者之醒心。”

心与

以心相许。《文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刘良 注:“心与,心相许也。” 唐 裴度 《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序:“故 州平 心与, 元直 神交。”

何与

(1).何如;比……怎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齐王 ﹞田於海滨……射中获多,矜而自功。顾谓僕曰:‘ 楚 亦有平原广泽游猎之地饶乐若此者乎? 楚王 之猎何与寡人?’” 裴骃 集解引 郭璞 曰:“与犹如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此何与於 殷 人屡迁,前八而后五?” 李善 注:“言欲迁都 洛阳 ,何如 殷 之屡迁乎?言似之也。”

(2).犹言与谁。《汉书·东方朔传》:“方今 公孙丞相 、 儿大夫 、 董仲舒 …… 司马迁 之伦,皆辩知閎达,溢于文辞,先生自视,何与比哉?”

(3).犹言何干。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巨山争体统》:“此守臣职也,於都吏何与焉?” 明 李贽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寃不寃与此人何与,但恐傍观者丑耳。” 清 李渔 《闲情偶记·颐养·行乐》:“人之行乐,何与於我?”

感通

谓此有所感而通於彼。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语本《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朱子语类》卷七二:“ 赵致道 问感通之理。曰:‘感,是事来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处之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谢小娥 立志报仇,梦寐感通,歷年乃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宜有别择》:“如谓委屈将顺,先意承旨,即可感通殊俗……而外人且愈养而愈骄,其蹴踏凌侮,乃无所不至。”

深喻

深切理解。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篤信,而叹其説之无以易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停战的清方档案》:“吾师为难,非特 仪 所深喻,即南方诸君,亦所共谅。”

岘山

(1).山名。在 湖北 襄阳县 南。又名 岘首山 。东临 汉水 ,为 襄阳 南面要塞。 西晋 羊祜 镇 襄阳 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 祜 乐山水,每风景,必造 峴山 ,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唐 孟浩然 《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 峴山 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羊叔子 镇 襄阳 ,尝与从事 邹湛 登 峴山 ,慨然有‘湮没无闻’之嘆, 峴山 因是以传。”

(2).山名。在 浙江 湖州市 南。本名 显山 ,后避 唐中宗 ( 李显 )讳,改名 岘山 。 宋 苏轼 任 湖州 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 吴兴 胜 襄阳 ,万瓦浮青冥。我非 羊叔子 ,愧此 峴山亭 。”

(3).山名。在 浙江 东阳县 南。原名 三丘山 。 晋 义熙 间 殷仲文 守 东阳 ,常登此山。后人比之 羊祜 ,因亦名 岘山 。

丰碑

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

记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隋书·杨素传》

堕泪

指堕泪碑。借喻死者德高望重,百姓望其碑而落泪。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章昭远墓志》:“ 长安 传坐,恩礼盛於 西京 ; 襄阳 堕泪,悲慟喧於南北。” 唐 苗神客 《乙速孤神庆碑》:“庶使波溢 渤澥 ,识堕泪於千龄。” 宋 张齐贤 《洛阳縉绅旧闻记·齐王张令公外传》:“知 齐王 於 唐 末有大功, 洛 民受赐者四十年,比夫甘棠堕泪,宜昭祀典。”

推类

犹类推。谓比类而推究。《墨子·经下》:“推类之难,説在﹝名﹞之大小。”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 宋 苏轼 《郊祀奏议》:“ 秦 燔诗书,经籍散亡,学者各以意推类而已。”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唯索缕、采药、辟兵、却病之事兴作甚多,后世推类,或并以造竟。”

其余

剩下的人或物

其余则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其余以俭立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其余各处乡民。——《广东军务记》

为标准以警其余。——清· 方苞《狱中杂记》

马克和李莉在下棋,其余在玩牌

明媚

(1) 明丽妩媚

明媚的景色

(2) 明闪闪有魅力

(3) 鲜妍悦目

鲜妍明媚。——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肩舆

代步工具,由人抬着走

导使睿乘肩舆,具威仪。——《资治通鉴》。胡注:“肩舆,平肩舆也,人以肩举之而行。

撼顿

(1).动摇。 北周 庾信 《枯树赋》:“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顿於风烟。”

(2).指动荡困顿。 唐 韩愈 《祭女挐女文》:“天雪冰寒,伤汝羸肌。撼顿险阻,不得少息。” 宋 曾巩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维歷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始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

思虑

(1) 思索考虑

思虑周详

(2) 仔细考虑

劳勚

劳苦。 唐 陈子昂 《为张著作谢父官表》:“虽业艺无纪,劳勩不闻,小心恭勤,实免愆过。” 宋 王安石 《乞免使相充观察使第一表》:“自顾衰骸,已难胜于劳勩;数违明詔,实仰冀于矜怜。” 清 郑鉽 《送族弟瀛州之官安县七十韵》:“既已身许国,安可避劳勩。”

行复

且又。《文选·曹丕<与吴质书>》:“岁月易得,别来行復四年。” 李善 注:“行,犹且也。” 晋 葛洪 《神仙传·王远》:“ 远 嘆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復扬尘也。’”

行行

(1).不停地前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词:“行行又入笙歌里,人在珠帘第几重?” 陈毅 《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行行过 太行 ,迢迢赴 延安 。”

(2).指情况进展或时序运行。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逯钦立 注:“行行,渐渐。” 唐 王建 《行见月》诗:“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行行一年十二月,强半马上看盈缺。”

(3).犹言走一走。《西游记》第五二回:“ 老君 笑道:‘这猴儿不去取经,却来我处何干?’ 行者 道:‘取经取经,昼夜无停;有些阻碍,到此行行。’”

(4).行旅。 宋 梅尧臣 《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诗:“以此赠行行,无酒勿我怪。”

(1).每行。 唐 韩愈 《柳溪》诗:“柳树谁人种?行行夹岸高。” 明 袁凯 《京师得家书》诗:“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归乡。” 林庚白 《坡行即目》诗:“炊烟燹后行行泪,物价兵间寸寸金。”

(2).各行各业。参见“ 行行出状元 ”。

刚强负气貌。《论语·先进》:“ 子路 ,行行如也; 冉有 、 子贡 ,侃侃如也。子乐。” 何晏 集解:“ 郑 曰:‘乐各尽其性,行行,刚强之貌。’” 唐 元稹 《青云驿》诗:“上天勿行行,潜穴勿悽悽,吟此青云諭,达观终不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明日,拘牒已至, 赵 行行殊不置意。”

至此

(1) 到此

你领着他们向前走,至此停下

(2) 到此时

至此,共有五十个人报名

(3) 达到这种情形

事情缘何至此?

沾醉

谓大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府县·金元焕》:“即具酒肴盛饌……人人以大觥沃之沾醉。” 清 周亮工 《与陈琪园书》:“旅次 龙山 ,饮羊羔酒过多,沾醉,草草都不能文。”

霑醉:大醉。因酒醉时胸襟沾湿,故称。《汉书·游侠传·陈遵》:“尝有部刺史奏事,过 遵 ,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 遵 霑醉时,突入见 遵 母。” 颜师古 注:“霑,湿。言其大醉也。”《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四年》:“从者皆霑醉。” 胡三省 注:“霑醉,言饮酒大醉,胸襟霑湿,不能自持也。” 清 郑燮 《再和卢雅雨》之四:“皂隶解吟笺上句,舆臺霑醉柳边城。”

振衣

抖衣去尘,整衣。《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注:“去尘秽也。” 晋 陆机 《招隐诗》:“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躑躅。” 唐 白居易 《偶作》诗之二:“日出起盥櫛,振衣入道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急起篝灯,振衣冥索。”

四顾

向四面环视

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阿Q正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 李白《行路难》

清致

(1).清雅的风度;美好的情趣。《南史·柳世隆传》:“长子 悦 ,字 文殊 ,少有清致。” 宋 张道洽 《咏梅》之二:“纔有梅花便不同,一年清致雪霜中。” 清 屠文漪 《迈陂塘·题陆旉亭小照》词:“徜徉处,过雨苍苔满地,桐阴何限清致。”

(2).谓清雅而有风致。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咏此四絶句岂不清致,大志不浅!”

芳树

(1).泛指佳木;花木。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三:“芳树垂緑叶,清云自逶迤。”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芳树笼 秦 栈,春流遶 蜀 城。” 明 余思复 《寒食日游焦山》诗:“郭外参差一径斜,乱烟芳树带樵家。”

(2).乐府曲名。《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汉铙歌》。

繁阴

见“ 繁荫 ”。

空翠

(1).指绿色的草木。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白岸亭》诗:“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与岑参》:“满陂空翠,净无纤尘,鸥凫散乱,管弦齐奏,四处都在唱歌。”

(2).指绿叶。 唐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清 陈维崧 《齐天乐·暮春风雨》词:“小楼昨夜东风到,吹落满园空翠。”

(3).指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唐 王维 《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宋 范成大 《浪淘沙》词:“空翠湿征鞍,马首千山。” 郁达夫 《题画》诗之四:“贪坐溪亭晚未归,四山空翠欲沾衣。”

(4).指碧空,苍天。 唐 白居易 《大水》诗:“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5).指清澈的泉水。 清 魏源 《四明山中峡诗》之二:“山深云液积,尽化流泉清。家家吸空翠,妇孺皆聪明。”

幽禽

鸣声幽雅的禽鸟。 唐 贾岛 《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诗:“极浦清相似,幽禽到不虚。” 宋 陆游 《西村》诗:“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明 高启 《天平山》诗:“高鶻有危栖,幽禽无俗哢。”

俗驾

世俗人。驾,车驾,借指人。 金 房皞 《送王升卿》诗:“我欲从君觅隐居,却恐山灵嫌俗驾。”

物我

彼此,外物与己身。《列子·杨朱》:“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张绰<杂述>》:“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明 沉鲸 《双珠记·月下相逢》:“ 孔 门之乐,不拘物我,相与少叙,料无不可。”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他们是没有物我的区分,没有国族的界别。”

两忘

(1).两者一起忘记。《庄子·大宗师》:“与其誉 尧 而非 桀 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唐 白居易 《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性与时相远,身将世两忘。” 元 倪瓒 《听袁员外弹琴》诗:“两忘絃与手,流泉松吹声。”

(2).特指物我、身世两者一起忘记。《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南朝 梁武帝 《连珠》:“是以弘道归於兼济,至德由乎两忘。”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揆拙迷三雀,劳生昧两忘。”

情景

(1) 感情与景色

情景交融

(2) 情形,情况

久别的情景

过去相会时的情景

相会

(1) 相见;会面

他们是在公园门口相会的

(2) 指情人在特定地点或时间见面的约会

年轻妇女们老在这里和她们的情人相会

天君

(1).旧谓心为思维器官,称心为天君。《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宋 苏轼 《沉香山子赋》:“嗟吾知之几何,为六入之所分,方根尘之起灭,常颠倒其天君。” 何启 等《曾论书后》:“吾见天君泰然而百体从令者矣,未闻精神枯索而病不侵者也。”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二:“例如在抄信时,不动天君地呆抄,是一种写法,同时还能用些脑子注意信的内容……这又是一种写法。”

(2).主祭天神者。《后汉书·东夷传·韩》:“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

(3).称天神。《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何况我同你都不曾叩谢过天君佛祠,我两老怎好便受你的头?”

泰然

安然;不以为意

纤翳

(1).微小的障蔽。多指浮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司马太傅 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浄,都无纤翳。”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是日,天宇晴霽,四顾无纤翳。” 明 刘基 《梁甫吟》:“谁谓秋月明?蔽之往往由纤翳。”

(2).指事情的障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 * 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

虚灵

(1).指心灵。《朱子语类》卷一○二:“况 罗先生 於静坐观之,乃其思虑未萌,虚灵不昧。”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 朱本思 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

(2).空灵。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心之虚灵,无有限量。如六合之外,思之则至,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后乎千万世之未来,皆在目前。” 明 李东阳 《惺惺斋记》:“夫惺惺者,欲人不死其心,心不死则可以入道矣。夫心本虚灵,而理斯具,而事斯应。”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如均一‘心’字,有以虚灵知觉而言者,‘心之官则思’之类是也。”

不昧

(1).不忘。《逸周书·王会》:“佩之令之不昧。” 孔晁 注:“不昧,不忘也。” 唐 杜甫 《催宗文树鸡栅》诗:“不昧风雨晨,乱离减忧慼。” 宋 曾巩 《左仆射门下侍郎王珪追封三代并妻制》:“尚其不昧,服此茂恩。”

(2).不晦暗,明亮。《老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3).不损坏;不湮灭。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玄阴凝,不昧其洁。” 唐 杜甫 《迴棹》诗:“吾家碑不昧, 王氏 井依然。” 冰心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感谢上帝,在我最初一灵不昧的入世之日,已予我以心灵永久的皈依和寄托。”

无所

(1).没有地方;没有处所。 汉 枚乘 《七发》:“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唐 韩愈 《祭张给事文》:“上不负汝,为此不祥,将死无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周礼·考工记·轮人》:“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郑玄 注:“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橈。”《通典·食货九》:“ 后魏 初至 太和 钱货无所用也。”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大哉 孔子 !博学无所成名。”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艺术的价值’也是美--抽象的美,无所附丽的美。”

知我

(1).深切了解我。《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曰:‘吾始困时,尝与 鲍叔 贾,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 不以我为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鲍子 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长史 云:‘ 刘尹 知我,胜我自知。’” 宋 苏轼 《观鱼台》诗:“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2).器重我。《史记·刺客列传》:“﹝ 豫让 ﹞去而事 智伯 , 智伯 尊宠之……﹝ 豫让 ﹞曰:‘嗟呼!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説己者容。今 智伯 知我,我必为报讎而死,以报 智伯 ,则吾魂魄不愧矣。’”

他时

(1).昔日;往时。《史记·秦始皇本纪》:“他时 秦 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 唐 杜甫 《九日》诗:“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唐 杜甫 《社日两篇》诗之二:“今日 江南 老,他时 渭 北童。”

(2).将来,以后。 宋 徐铉 《送郝郎中为浙西判官》诗:“若许他时作闲伴,殷勤为买钓鱼船。”《太平广记》卷一四○引《广德神异录·僧一行》:“ 唐 开元 十五年, 一行禪师 临寂灭,遗表云:‘他时慎勿以宗子为相,蕃臣为将。’”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辰 、 沅 、 靖 州﹞诸蛮惟犵狑颇强习战鬭,他时或能为边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