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悦心教授任浏阳原文
一穗藜烟待校书,携书且此作师儒。扶持学法防时弊,教养人材应世需。
兰汀汀洲身外楚,菰莼乡国梦中吴。
片帆好趁秋风便,吟过洞庭青草湖。
诗词问答
问:送刘悦心教授任浏阳的作者是谁?答:连文凤
问:送刘悦心教授任浏阳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连文凤的名句有哪些?答:连文凤名句大全
连文凤送刘悦心教授任浏阳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校书
1.校勘书籍。《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 建初 中, 肃宗 博召文学之士,以 毅 为兰臺令史,拜郎中,与 班固 、 贾逵 共典校书。”《三国志·蜀志·向朗传》:“年踰八十,犹手自校书。” 宋 无名氏 《王氏谈录·校书》:“公言校书之例,它本有语异而意通者不取可惜,盖不可决谓非昔人之意,俱当存之。”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校书者,列各本异文,纤悉必备也。”
2.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 汉 有校书郎中, 三国 魏 始置秘书校书郎, 隋 、 唐 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
3. 唐 胡曾 《赠薛涛》诗:“ 万里桥 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 薛涛 , 蜀 中能诗文的名妓,时称女校书。后因以“女校书”为妓女的雅称。亦省称“ 校书 ”。 清 富察登崇 《燕京岁时记·财神庙》:“每至九月,自十五日起,开庙三日。祈祷相属,而梨园子弟与青楼校书等为尤多。” 巴金 《家》九:“在祖父自己的诗集里也曾有不少赠校书的诗句。”参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涛》。
作师
兴兵。《国语·鲁语下》:“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
工匠;匠师。《百喻经·诈称眼盲喻》:“昔有工匠师,为王作务,不堪其苦,诈言眼盲,便得脱苦。有餘作师闻之,便欲自坏其目,用避苦役。”《北史·艺术传下·蒋少游》:“又 少游 微,因工艺自达,是以公私人望,不至相重,唯 高允 、 李冲 ,曲为体练。 孝文 、 文明太后 尝因密宴谓百官曰:‘本谓 少游 作师耳, 高允 老公乃言其人士。’”
持学
治学。《东观汉记·甄宇传》:“治《严氏春秋》,持学精微,以白衣教授,常数百人。”
法防
犹法禁。《后汉书·杜林传》:“夫人情挫辱,则义节之风损;法防繁多,则苟免之行兴。”
时弊
当时社会的弊病
针砭时弊
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琐忆》
教养
(1) 教育培养
教养子女
(2) 指一般文化、道德修养
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人材
(1).人的才能。《淮南子·主术训》:“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则人材不足任,明也。” 宋 叶适 《庐州钱公墓誌铭》:“太子熟看,人材须用方见。和亲久,材无所施,更无事,当遂委靡。” 清 吴敏树 《书谢御史》序:“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时所重者独官禄耳。”
(2).有才能的人。《诗·小雅·菁菁者莪》序:“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承人主之志,广引人材,进诸朝廷者,此宰相之事也。”《明史·太祖纪一》:“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3).姿色;容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俗云:三分人材,七分粧饰。此为中人以下者言之也。”《红楼梦》第二一回:“二年前,他父亲给他娶了个媳妇,今年才二十岁,也有几分人材。” 老舍 《茶馆》第三幕:“ 王掌柜 ,看我给你找来的小宝贝怎样?人材、岁数、打扮、经验,样样出色。”
应世
(1).顺应世运。《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刑人也” 汉 何休 注:“ 孔子 曰:三皇设言民不违,五帝画象世顺机;三王肉刑揆渐加,应世黠巧姦伪多。”
(2).应付世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吾见世中文学之士……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清 刘大櫆 《吴锦怀墓志铭》:“﹝ 文采 ﹞童儿时,即早具应世之才,而祖父母尤爱怜之。” 王闿运 《湘绮楼论文》:“ 韩退之 遂云‘非 三代 两汉 之书不敢观’,如是仅得为拟古之文,及其应世……反不如时手驾轻就熟也。”
(3).谓佛、菩萨应化于世。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虽应世之见,优劣万差。”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仰惟 如来 应世,声教被物,慇勤微密,结集法藏。”
汀洲
水中小洲
身外
自身之外。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心玩居常之安,耳饱从諛之説。岂识乎功在身外,任出才表者哉!”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四:“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清 陆次云 《出门》诗:“堂上有慈亲,身外无昆季。”
乡国
(1).故国。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吾已絶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復乡国。” 唐 张籍 《送新罗使》诗:“悠悠到乡国,还望海西天。”《白雪遗音·马头调·昭君出塞》:“恼恨 毛延寿 ,与你何仇将俺害,(到得此地来,)弄的俺抛离乡国。”
(2).家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 唐 杜俨 《客中作》诗:“容颜岁岁愁边改,乡国时时梦里还。” 清 顾炎武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三年干戈暗乡国,有兄不得归塋域。”
中吴
(1).旧 苏州 府的别称。始见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 明 唐顺之 《雁训》:“舍人擅 中吴 之逸韵,汎下里之烦吟。”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晋书三》:“ 宋 龚明之 作《中吴纪闻》,此特取《史记·项羽纪》‘ 籍 避仇 吴中 ’,倒其文耳,非别有一称。”
(2).旧 镇江 府的别称。 明 周祁 《名义考》:“ 润州 , 中吴 也。” 润州 为 镇江府 的古称。
片帆
孤舟;一只船。 唐 李颀 《李兵曹壁画山水各赋得桂水帆》:“片帆在 桂水 ,落日天涯时。” 宋 陆游 《秋思绝句》之五:“片帆忽逐秋风起,聊试人间万里途。”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放归》:“ 钱塘 云水连。见片帆东渡,顺流如箭。”《人民日报》1981.6.15:“若不退出 虎门 ,自有千百烧船妙法,烧尔片帆不返。”
风便
(1).犹顺风。 唐 罗隐 《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诗:“水寒不见双鱼信,风便惟闻五袴謳。”《宋史·陈尧叟传》:“海北岸有 递角场 ,正与 琼 对,伺风便一日可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海运》:“其 淮安 至 天津 ,以道计三千三百里,风便两旬可达。”
(2).便利,方便。 明 唐顺之 《与张西磐尚书》:“此亦所以接续天地间善人气脉于无穷也,何如何如,风便惟不靳远教是望。”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原来是 藐山 头 姑射 仙,降幽居甚风便。”
洞庭
(1).广阔的庭院。《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袭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 洞庭 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州公诗》:“ 洞庭 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别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指 包山 而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刘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东,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谓 洞庭 。”参见“ 太湖 ”。
(4).山名。在 江苏省 太湖 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西山即古 包山 。
青草湖
湖名。古五湖之一。亦名 巴丘湖 ,在今 湖南省 岳阳市 西南,和 洞庭湖 相连。因 青草山 而得名。一说湖中多青草,冬春水涸,青草弥望,故名。 唐 宋 时湖周二百六十五里,北有沙洲与 洞庭湖 相隔,水涨时则与 洞庭 相连,诗文中多与 洞庭 并称。《梁书·河东王誉传》:“未几, 侯景 寇京邑, 誉 率军入援,至 青草湖 , 臺城 没,有詔班师, 誉 还 湘 镇。” 唐 韩偓 《赠湖南李思齐处士》诗:“三春日日黄梅雨,孤客年年 青草湖 。”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不要説 汉江 ,连 洞庭湖 、 鄱阳湖 、 青草湖 都看见了。” 清 吴伟业 《昙阳观访文学博介石兼读苍雪师旧跡有感》诗:“呜呼!铜鼓鸣, 庄蹻 起, 青草湖 边筑营垒。”亦省称“ 青草 ”。 晋 郭璞 《江赋》:“其旁则有 云梦 、 雷池 、 彭蠡 、 青草 。” 唐 杜甫 《寄薛三郎中璩》诗:“ 青草 洞庭湖 ,东浮沧海漘。”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词:“ 洞庭 青草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诗词推荐
【中吕】山坡羊 书怀示友人
汤舜民〔元代〕田园荒废,箕裘陵替,桃源有路难寻觅。典鹑衣,举螺杯,毛陶醉了囫囵睡,啼鸟一声惊觉起。悲,也未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