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雁塞奇木无不有,海兰亦得同名松。
樵苏不到历贤劫,老龙鳞甲含烟浓。
渺予无德御中外,所藉馀业致混同。
守在四夷吾夙志,干戈绝域息战攻。
缮兹守禦备无患,薄遣戍卒更番重。
戍回或致是笔室,虬枝想像碧荫崇。
毛颖特立伴清咏,墨池霏润雀台铜。
昔曾获此木笔格,未知其肤知其中。
是物云即削皮为,文如碧水含微风。
拘墟妄分体内外,辞林漫忆山葱珑。
由来朴物尽可玩,志求奇巧将焉穷。
诗词问答
问:《咏塞上达兰海兰松木皮笔筒用旧题韵》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十五
参考注释
雁塞
亦作“鴈塞”。山名。《初学记》卷三十引 南朝 齐 刘澄之 《梁州记》:“ 梁州县 界有 鴈塞山 ,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鴈栖集之,故因名曰 鴈塞 。”其地当在今 陕西 汉中 一带。
亦作“鴈塞”。泛指北方边塞。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山连鴈塞,野接龙坰。” 宋 裴湘 《浪淘沙·并门》词:“雁塞説 并门 ,郡枕 西汾 ,山形高下远相吞。”
无不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同名
具有相同的名字或名称
樵苏
(1).砍柴刈草。《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飢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樵,取薪也。苏,取草也。”《梁书·武帝纪下》:“越界分断水陆採捕及以樵苏,遂致细民措手无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劳山道士》:“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悮樵苏。’众诺而退。”
(2).打柴砍草的人。 晋 左思 《魏都赋》:“樵苏往而无忌,即鹿纵而匪禁。” 唐 虚中 《石城金谷》诗:“狐兔閒生长,樵苏静往来。” 清 吴伟业 《芦洲行》:“樵苏犹到 钟山 去,军中日日烧陵树。”
(3).柴草。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城中凿穴而处,负户而汲,木石将尽,樵苏乏竭,芻蕘罄絶。” 唐 杜甫 《哭李尚书》诗:“樵苏封葬地,喉舌罢朝天。”《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后遭 安禄山 贼党 史思明 攻陷 东都 ,杀戮僧众,将鐘磬毁为兵器,花果伐为樵苏。”
(4).指日常生计。《南齐书·东昏侯纪》:“郊郭四民皆废业,樵苏路断,吉凶失时。” 唐 曹松 《己亥岁》诗之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明 谢榛 《秋日怀弟》诗:“生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
不到
(1)
不足,少于…
不到四分钟驶行了一公里
(2)
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
教师抱怨那个孩子不到学校上课
(3)
不周到
我们是粗人,照顾不到,请多原谅
贤劫
佛教语。梵语bhadrakapa。指有 释迦佛 等千佛出世的现在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并称为三大劫,为佛教宏观的时间观念之一。 晋 法显 《佛国记》:“贤劫千佛,共用此鉢;鉢去也,佛法渐灭。” 南朝 梁 沉约 《千佛颂》:“不常不住,非今非曩,贤劫虽辽,倐焉如响。”《魏书·释老志》:“ 释迦 前有六佛, 释迦 继六佛而成道,处今贤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我眼盲冥,于兹已久,有佛兴世,我眼輒明,贤劫之中,过去三佛出兴世时,已得明视。”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就是遍游亿万尘沙世界,经过庄严劫、贤劫、星宿劫,也找不着呀!”
老龙
(1).指 老子 。语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 老子 ,其犹龙邪!” 元 耶律楚材 《河中春游有感》诗之五:“自知勋业输 雏凤 ,且学心神似 老龙 。”
(2).龙图阁学士的别称。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上:“旧制,直龙图阁谓之‘假龙’,龙图阁待制谓之‘小龙’,龙图阁直学士谓之‘大龙’,龙图阁学士谓之‘老龙’。” 清 方以智 《通雅·称谓》:“老龙、大龙、小龙,皆龙图学士之称也。”
鳞甲
动物用以蔽护躯体的甲壳。泛指一切有鳞和甲的水生动物
含烟
带着烟或云雾气。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犹火含烟而妨火,桂怀蠹而残桂。” 南朝 梁元帝 《 * 秋思赋》:“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 唐太宗 《咏小山》:“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 后蜀 毛文锡 《柳含烟》词:“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 明 陈子龙 《江南曲》之一:“綺阁罢含烟,江清促採莲。”
无德
(1).谓言行不合社会的准则和规范;没有德行。《左传·闵公二年》:“无德而禄,殃也。”《国语·晋语九》:“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史记·龟策列传》:“渔者利其肉,寡者贪其力,下为不仁,上为无德。”
(2).指无德行之人。《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鬼神不顺无德,灾殃将及吏人,朕甚惧焉!”
(3).不用感恩。《管子·明法解》:“以法诛罪, * 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 * 受赏而无德也。”
(4).见“ 无德而称 ”。
(5).见“ 无得 ”。
中外
里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荐。——《明史》
混同
(1) 将本质上不同的人或事物同等看待
(2) 统一
天地混同
四夷
(1).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 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后汉书·东夷传》:“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
(2).泛指外族、外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夙志
平素的志愿。《南史·陈纪上·武帝》:“永言夙志,能无惭德。” 唐 白居易 《祭崔常侍文》:“夙志莫伸,幽愤何极!” 宋 欧阳修 《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苟遂乞於残骸,庶少偿其夙志。” 明 张居正 《祭敕封翰林检讨陈公文》:“呕血呼天,不能自止,诚憾夫夙志之有违,而痛乎追养莫逮也。”
干戈
干与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战争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化干戈为玉帛。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绝域
极其遥远的地方(多指国外)
愿从谷吉,效命绝域。——《后汉书·班超传》
战攻
进攻;征战。《尉缭子·攻权》:“故明主战攻之日,合鼓合角,节以兵刃,不求胜而胜也。”《韩非子·亡徵》:“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史记·匈奴列传》:“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无患
(1).无所忧惧;没有灾祸。《书·说命上》:“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犀角刀子》:“而密诵咒七遍,无患矣。”
(2).指无患木。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拾櫨木一名无患者,昔有神巫名曰 寳眊 ,能符劾百鬼,得鬼则以此为棒杀之。世人相传以此木为众鬼所畏,竞取为器用,以却厌邪鬼,故号曰‘无患’也。”参见“ 无患木 ”。
遣戍
旧时谓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戍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 陆梁 地,为 桂林 、 象郡 、 南海 ,以适遣戍。” 清 秦鑅 《归州纪事》诗:“放盗归山何猖獗,囹圄长羈待遣戍。”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时在戊戌八月十五日,由刑部解赴兵部,遣戍 新疆 。”
卒更
汉 徭役名称。谓践更、居更、过更三种徭役。《史记·吴王濞列传》“卒践更” 司马贞 索隐引《汉律》:“卒更有三,践更、居更、过更也。”一说卒更为更三品之一。《史记·游侠列传》“每至践更” 裴骃 集解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有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
虬枝
亦作“虯枝”。盘屈的树枝。 元 吴师道 《庐山纪游赠黄伯庸》诗:“入门双剑色,夹道万虯枝。” 清 纳兰性德 《金山赋》:“珍卉含葩而笑露,虬枝接叶而吟风。” 茅盾 《白杨礼赞》:“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想像
设想
把原子专家们想像成长胡子的老头
毛颖
毛笔的别称。因 唐 韩愈 作寓言《毛颖传》以笔拟人,而得此称。 宋 陈渊 《越州道中杂诗》之十二:“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 金 庞铸 《冬夜直宿省中》诗:“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 清 唐孙华 《笔床》诗:“毛颖秃时应避席,君苗烧后渐生埃。”
特立
(1).谓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礼记·儒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东观汉记·周泽传》:“少修高节,耿介特立。” 宋 欧阳修 《<苏氏文集>序》:“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不醉反耻》:“圣王重特立之人,而远苟同之士。”
(2).独立;挺立。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渐臺临池,层曲九成,屹然特立,的尔殊形。”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北城上有 齐斗楼 ,超出羣榭,孤高特立。”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清 陈恭尹 《南海神祠古木绵花歌》:“挺生奇树号木绵,特立南州持絳节。”
(3).孤立。 明 张煌言 《上监国启》:“万里孤踪,一军特立。”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孤孑特立,无从考查。”
清咏
清雅的吟咏。 唐 李山甫 《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诗:“芙蓉出秋渚,绣段流清咏。”
墨池
(1).洗笔砚的池子。著名书法家 汉 张芝 、 晋 王羲之 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永州 东郭有奇怪,笔家墨池遗跡在。” 宋 曾巩 《墨池记》:“﹝ 临川 ﹞ 新城 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 王羲之 之墨池。”
(2).指砚。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墨地皮棚》:“ 王僧彦 父名 师古 ,常自呼砚为墨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墨池点得兔毫浓,拂拭锦笺一纸。” 郁达夫 《采石矶》七:“他拿起笔来,往墨池里扫了几扫,就模模糊糊的写了下去。”
(3).指习书写字处。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墨池怜嗜学,丹青羡登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谁子?后生是畏,前圣有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玩具·高丽贡纸》:“其表文咨文俱卤悍之甚,不足供墨池下陈矣。”
(4).制笔时,以羊青毛为最内层,以兔毫为次层,做成“墨池”(又称“笔柱”、“承墨”),用以吸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笔墨》:“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
雀台
即 铜雀台 。 汉 建安 十五年 曹操 所建,在今 河北省 临漳县 西南古 邺城 的西北隅。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西出登 雀臺 ,东下望云闕。” 北周 庾信 《拟连珠》之十二:“是以 隋 珠日月,无益 驪山 之火; 雀臺 絃管,空望 西陵 之松。”
笔格
(1).笔架。 南朝 梁 吴筠 《笔格赋》:“幽山之桂树……翦其片条,为此笔格。” 唐 陆龟蒙 《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之一:“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牀。”
(2).字画诗文的格调。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东观餘论》…… 曹将军 画马,神胜形; 韩丞 画马,形胜神; 鶠 从容二人间,第笔格差不及耳。”
肤知
肤浅的见闻。《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考心迹事,如或有在,妄陈肤知,追惧乖谬。”
其中
那里面;那中间
乐在其中
削皮
用刀斜切 皮
碧水
绿水。 南朝 梁简文帝 《采莲曲》:“桂檝兰橈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 唐 李白 《早春寄王汉阳》诗:“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五代 和凝 《小重山》词:“御沟澄碧水,转池塘,时时微雨洗风光。” 元 戴表元 《苕溪》诗:“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微风
(1).轻微的风。《荀子·解蔽》:“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於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汉 班婕妤 《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宋 范成大 《春晚》诗之二:“微风尽日吹芳草,蝴蝶双双贴地飞。” 清 刘纯熙 《日暮》诗:“宿鸟树高下,微风云重轻。”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六章:“那面深绿色的绣有和平鸽的旗帜,也被人插到地堡上,在微风里轻轻地飘荡。”
(2).指日趋衰微的风俗。 唐 杜甫 《杜鹃行》:“ 蜀 人闻之皆起立,至今相效传微风。”微,一本作“ 遗 ”。
拘墟
见“ 拘虚 ”。
体内
(1) 位于或来源于生物体内部的
(2) 属于或关于身体内部的
(3) 体内感觉到的
从滑行铁道上急骤下降时体内的那种感觉
强烈的体内快感
辞林
(1).著述之林。指诗文的总汇。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歷观文囿,泛览辞林。”
(2).旧时亦用作称颂文人饱学的敬词。《陈书·周弘正传》:“尚书右僕射、领国子祭酒、 豫州 大中正 弘正 ,识宇凝深,艺业通备,辞林义府,国老民宗,道映庠门,望高礼阁。”
山葱
见“ 山葱 ”。
亦作“ 山葱 ”。生于山地的野葱。《尔雅·释草》:“茖,山葱。” 郝懿行 义疏:“葱之生於山者名茖。”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葱》﹝集解﹞引 苏恭 曰:“葱有数种,山葱曰茖葱,疗病似胡葱。”
由来
(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奇巧
(1) 奇异机巧;新奇而精巧
奇巧的工匠
奇巧的漆器
(2) 奇谲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