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原文
置方丈之屏于十步之前,而不能蔽九仞之山。
一指当目,可使不见泰华巅。
画灰促膝,谓弗闻焉。
书其后者,不啻耳属于垣。
勿恃已之明,勿谓人弗聪。
吾谁欺乎,与时偕行。
诗词问答
问:寓言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寓言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二
2. 叶
参考注释
方丈
(1) 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因住持的居室四方各为一丈,故名
(2) 也指佛寺或道观的住持
之前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吃饭之前要洗手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九仞
六十三尺。一说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极高或极深。《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簣。” 孔 传:“八尺曰仞。” 陆德明 释文:“七尺曰仞,一云八尺曰仞。”《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 赵岐 注:“軔,八尺也。” 唐 黄滔 《景阳井赋》:“没地无慙,顾九仞之深可匿。” 宋 叶适 《何伦秀才亲丧不能举》诗:“何当深九仞,更与崇四尺。” 郭沫若 《谢陈代新》:“说了一句外行话,敌对者会推翻你九仞的高山。”
一指
(1).一个指头。《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翁闻,笑而下楼,以一指提之而上,视器如一升许,而二人饮之终日不尽。” 宋 苏辙 《御风辞》:“子轻如鸿毛,彼将以为千石之钟;子细如一指,彼将以为十仞之墉。”
(2).一次指点,或一下指向。 汉 王充 《论衡·程材》:“直言一指,触讳犯忌。”《晋书·苻生载记》:“先帝神矛一指,望旗冰解。”《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天戈一指士争奋,鼠窜狼奔返 晋阳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店主人往外一指,説:‘那不是他们脚上的伙计们回来了?’”
(3).《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谓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故无是无非。后因以“一指”为齐是非得失之典实。 晋 潘岳 《秋兴赋》:“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於一指。”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若夫通精元一,合契造化,混盈虚以同条,齐得失於一指者,爱恶未始有所繫,穷通不足以滑和。”参见“ 一指马 ”。
(4).一个宗旨。《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泰华
(1). 泰山 与 华山 的并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夏桀 之居,左 河 济 ,右 泰 华 , 伊闕 在其南, 羊肠 在其北,修政不仁, 汤 放之。” 宋 辛弃疾 《临江仙·戏为山园苍壁解嘲》词:“有心雄 泰 华 ,无意巧玲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斯真 泰 华 两峯,同标峻絶矣。”
(2).即 华山 。 明 杨基 《送魏万之安西》诗:“云散岳莲开 泰 华 ,月寒郊树隐 新丰 。”
画灰
(1).用棍在灰中拨动。 宋 苏轼 《寄馏合刷瓶与子由》诗:“寄君东阁闲蒸栗,知我空堂坐画灰。”
(2).作为暗自思考或秘密议事的辅助方式。 前蜀 贯休 《秋寄李频使君》诗之二:“留客朝尝酒,忧民夜画灰。” 宋 陆游 《南唐书·宋齐丘传》:“﹝ 烈祖 ﹞独与 齐丘 议事,率至夜分。又为高堂,不设屏幛,中置灰炉而不设火。两人终日拥炉画灰为字,旋即平之。” 明 张煌言 《癸巳除夕》诗:“无情天地犹擐甲,有意山川独画灰。”
促膝
膝盖对着膝盖,指相对近坐
促膝之狭坐,交杯觞于咫尺。——《抱朴子·疾谬》
促膝谈心
其后
在某时之后
其后,事情仍无起色
不啻
(1)
不止;不只
工程所需,不啻万金
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清·洪亮吉《治平篇》
(2)
如同
人民盼望解放军,不啻大旱之望云霓
虽连城拱壁不啻也。——《聊斋志异·促织》
(3)
不过
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耳属
《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郑玄 笺:“王无轻用谗人之言,人将有属耳於壁而听之者,知王有所受之,知王心不正也。”后因以“耳属”谓窃听。《晋书·苻坚载记上》:“禁中无耳属之理,事何从泄也?”《新五代史·唐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宰相论于 延英 ,后於屏间耳属之。”
与时偕行
变通趋时。《易·损》:“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李鼎祚 集解引 虞翻 曰:“变通趋时,故与时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