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庭筠尉方城

作者:纪唐夫 朝代:唐代

送温庭筠尉方城原文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醽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

诗词问答

问:送温庭筠尉方城的作者是谁?答:纪唐夫
问:送温庭筠尉方城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送温庭筠尉方城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纪唐夫的名句有哪些?答:纪唐夫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542-3

参考注释

何事

(1).什么事;哪件事。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问我劳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干 《经周处士故居》诗:“愁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朱子语类》卷八:“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为何,何故。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新唐书·沉既济传》:“若广聪明以收淹滞,先补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来?”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何事痴呆汉,到处逢佳丽?”

明时

(1).阐明天时的变化。《易·革》:“君子以治厤明时。” 孔颖达 疏:“脩治厤数以明天时也。”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治歷明时,盈缩之度无準。”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治歷明时之本,固在于此也。”

(2).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隶续·汉沛相范皮阙》:“嗟痛明时, 仲治 旡年。”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志欲自效於明时,立功於圣世。” 严复 《戊戌八月感事》诗:“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泣玉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得玉璞 楚山 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 和 乃抱其璞而哭于 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后以“泣玉”指因怀才不遇而悲泣。 唐 骆宾王 《畴昔篇》:“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 宋 王禹偁 《商州进士张齐说将赴春闱》诗:“明年得意归来日,不见 * 泣玉斑。”

长安

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杏园

(1).杏树园。 唐 刘长卿 《过郑山人所居》诗:“寂寂孤鶯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 前蜀 牛峤 《酒泉子》词:“记得去年,烟暖杏园花正发,雪飘香。”

(2).园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郊 大雁塔 南。 唐 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唐 贾岛 《下第》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 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神龙 已来, 杏园 宴后,皆於 慈恩寺 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

(3).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 宋 王禹偁 《初拜拾遗游琼林苑》诗:“ 杏园 鶯蝶如相识,应恠重来蒨綬香。”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 杏园 料已题诗罢,望 长安 使人悲诧。”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类·柳》:“杏园一宴,桃李春官。”

(4).古 黄河 渡口名。 唐 郭子仪 曾自此渡 河 讨 安庆绪 。今为 河南省 汲县 杏园镇 。 唐 杜甫 《垂老别》诗:“ 土门 壁甚坚, 杏园 度亦难。”《新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自 杏园 济 河 ,围 卫州 。”

凤凰诏

指诏书。《花间集·毛文锡<甘州遍>词》:“破 蕃 溪凤凰詔下,步步躡丹梯。” 华锺彦 注:“凤凰詔,即天子之詔也。天子詔书必自中书省发,中书省者,即禁苑中凤凰池所在地也,故云凤凰詔。”

沾命

同“霑命”

受命。

鹦鹉

(1)

(2) 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许多属于鹦形目(Psittaciformes)的对趾足鸟,头圆,具有特别粗壮、弯曲而且有蜡膜的尖钩喙,上嘴大,常有羽冠,羽毛鲜艳多彩,能模仿人说话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礼记》

(3) 酒器名

空持暖玉擎鹦鹉。——明· 何景明《明月篇》

累身

(累,今读léi)带累自身。《列子·杨朱》:“ 原宪 窶於 鲁 , 子贡 殖於 卫 , 原宪 之窶损生, 子贡 之殖累身。” 汉 刘向 《说苑·建本》:“故有技者不累身而未尝灭,而色不得以常茂。”

积恨

深恨;久恨。 唐 王勃 《秋日游莲池序》:“秋者愁也,酌浊酒以荡幽襟,志之所之,用清文而销积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谨操守》:“是己之严刑酷法而聚之,彼则倾囊倒篋而吞之矣,其民之深仇积恨不归之己而归之谁耶!” 邹韬奋 《经历》十五:“各人对他虽积恨在心,但都敢怒而不敢言。”

黄绶

(1).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 唐 刘长卿 《送从弟贬袁州》诗:“名羞黄綬繫,身是白眉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

(2).借指官吏或官位。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綬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惜其伟才,只到黄綬,故其论家,往往高於众作。” 明 徐渭 《龛山凯歌》之二:“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

行尘

行走时扬起的尘埃。常用以形容远行者。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 唐 王维 《观别者》诗:“车从望不见,时时起行尘。” 宋 吴元扆 《冬日赴郡旅怀漫赋》诗:“雁引乡心切,灯偏旅夜亲。高堂应倚杖,落日望行尘。”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晤 佟 进士 濬 ,言其母 赵夫人 苦节能诗,《祭灶》云:‘再拜东厨司命神,聊将清水饯行尘。年年破屋多灰土,须恕夫亡子幼人。’”

方城

(1). 春秋 时 楚 北的长城。由今之 河南省 方城县 ,循 伏牛山 ,北至今 邓县 。为古九塞之一。《淮南子·墬形训》:“何谓九塞,曰: 太汾 、 澠阨 、 荆阮 、 方城 、 殽阪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2).借指山川险要。 唐 元稹 《楚歌》之六:“殷勤聘名士,莫但倚 方城 。”

(3).指地方长官。《北史·孙搴陈元康等传论》:“ 汉氏 官人,尚书郎出宰百里; 晋 朝设法,不宰县不得为郎。皆所以贵方城之职,重临人之要。”

(4).指陵墓。《清史稿·礼志五》:“既达陵所,太皇太后坐方城东旁,奠酒举哀。”

(5).指麻将博戏。 茅盾 《小圈圈里的人物》:“ 祥师母 之所以夜夜必作方城之戏,是因为她‘精力过剩’。”

比长

古代乡官名。 周 代五户居民为一比,有比长管理。《周礼·地官·比长》:“比长: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受,相和亲。有辠奇衺,则相反。”《逸周书·大聚》:“教芧与树艺,比长立职,与田畴皆通。”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周官》乡大夫之属:比长、閭胥、族师、党正,乡官也。”

沙路

(1).沙滩上的路;沙石路。 北周 庾信 《望野》诗:“涸渚通沙路,寒渠塞水门。” 唐 孟浩然 《夜归山门歌》:“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 鹿门 。” 宋 陆游 《舟中》诗:“忽听疏鐘知寺近,笑寻沙路上 牛头 。” 元 周权 《秋日》诗:“石脉泉花蘸眼明,竹根沙路旧经行。” 清 李必恒 《﹝乙﹞丑纪灾诗》之七:“归墟迷海口,沙路塞 云梯 。”

(2).指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贺 《沙路曲》:“柳瞼半眠丞相树,珮马钉铃踏沙路。” 清 唐孙华 《御笔赐故相李文恪公笃念前劳匾额恭纪》诗之一:“许身直拟学 皋 夔 ,沙路登庸髩已丝。”参见“ 沙堤 ”。

(3).即沙线。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是故海上之兵,无风不战,大风不战,大雨不战,逆风逆潮不战,阴云蒙雾不战,日晚夜黑不战,颶风将至、沙路不熟、贼众我寡、前无泊地皆不战。”参见“ 沙綫 ”。

千山

(1).极言山多。 唐 柳宗元 《江雪》诗:“千山鸟飞絶,万逕人踪灭。” 宋 王安石 《古松》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2).山名。在今 辽宁省 西南部,为 长白山 的支脉。上有 月芽 、 钵盂 、 笔架 等十余峰。奇峰迭耸,峭壁嵯峨,故有千山之称。参阅《嘉庆一统志·奉天府·山川》。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