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孙母陈孺人墓志原文
诲子如陶母,持身比伯姬。携扶同出峡,侨寄未还枝。
阡有时而表,魂无所不之。
一端差慰意,徐字与杨碑。
诗词问答
问:题孙母陈孺人墓志的作者是谁?答:刘克庄
问:题孙母陈孺人墓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克庄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克庄名句大全
刘克庄题孙母陈孺人墓志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陶母
指 晋 陶侃 之母 湛氏 。 唐 黄滔 《祭钱塘秦国太夫人》:“夫生帝王,则若 文 母,方钟至圣;生人臣则若 陶 母,方降大贤,信夫。”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赤紧的 陶 母熬煎, 曾参 错见, 太公 跋扈。一个儿,一个女,都一时啼哭。”
持身
对自身言行的把握;要求自己
持身严格
伯姬
(1). 春秋 鲁宣公 之女, 宋共公 夫人,亦称 共姬 、 恭伯姬 。 共公 死后,执节守贞。 鲁襄公 三十年, 宋 宫失火,左右劝其躲避, 伯姬 曰:“妇人之义:保傅不俱,夜不下堂……越义而生不如守义而死。”遂被焚死。见《穀梁传·襄公三十年》、 汉 刘向 《列女传·宋恭伯姬》。 汉 牟融 《理惑论》:“ 豫让 吞炭漆身, 聂政 皮面自刑, 伯姬 蹈火, 高行 截容,君子为勇而有义,不闻讥其自毁没也。”
(2).用以代称贤女。 宋 王安石 《寄吴氏女子》诗:“ 伯姬 不见我,乃今始七龄。家书无虚月,岂异常归寧?”
携扶
亦作“携扶”。1.犹言扶老携幼。 唐 韩愈 《祭穆员外文》:“ 建中 之初,予居于 嵩 。携扶北奔,避盗来攻。”
(2).携带扶持;搀扶。 宋 曾巩 《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既葬,携扶幼老,将就食 淮南 。” 宋 真德秀 《游鼓山》诗:“愿言祝同社,著力相携扶。”
同出
(1).谓出处相同。《老子》:“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 王弼 注:“同出者,同出於玄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然此与 李庆子 遇狐叟事,大旨相类,不应俗人雅魅,迭见一时,又同出於 山 左。”
(2).谓同父所生。《国语·晋语四》:“同出九人,唯 重耳 在。” 韦昭 注:“同出,同生。”
(3).俱已出嫁。《尔雅·释亲》:“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郭璞 注:“同出,谓俱已嫁。”
侨寄
寄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今侨寄道旁,非无意也。彼 卢相 者,蠹贤怙势,恣行不法,终当南窜,幸未死间,或可见之耳。”
有时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无所
(1).没有地方;没有处所。 汉 枚乘 《七发》:“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唐 韩愈 《祭张给事文》:“上不负汝,为此不祥,将死无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周礼·考工记·轮人》:“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郑玄 注:“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橈。”《通典·食货九》:“ 后魏 初至 太和 钱货无所用也。”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大哉 孔子 !博学无所成名。”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艺术的价值’也是美--抽象的美,无所附丽的美。”
一端
(1).指物件的一头。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木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铅笔,一端有个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夫术数直见一端,不能尽其实。”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过半矣。” 清 方苞 《读邶鄘至曹桧十一国风》:“或同始而异终,或将倾而復植,岂可以一端尽哉?” 鲁迅 《呐喊·端午节》:“他自己说,他是自从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来要债,他从没有向人去讨过债,所以这一端是‘非其所长’。”
(3).表布帛数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为一匹,一端为半匹,其长度相当于二丈。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夫中国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诗十九首》之十八:“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币锦二两”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张友正 ﹞与染工为邻,或问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学书耳。’于是与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数量。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