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岐投陈君宅宿原文
行止何曾定,于兹忽访君。
平田淹潦水,夕日苦行人。
傍路松门近,临堂秋气新。
夜深谈夙昔,涕泪欲沾巾。
诗词问答
问:黄竹岐投陈君宅宿的作者是谁?答:王邦畿
问:黄竹岐投陈君宅宿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黄竹岐投陈君宅宿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王邦畿的名句有哪些?答:王邦畿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六部
参考注释
行止
(1) 行动的踪迹
行止难测
(2) 行动;活动
(3) 犹言一举一动
故大英雄见得定,识得破,不偷一时之欢娱,坏自己与他的行止。——《三刻拍案惊奇》
何曾
反问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会成为总统?
于兹
(1).在此。《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
(2).于今,至今。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 潘岳 《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 韩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
(3).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
吁嗟;叹息。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执銓以平,御烦以简。 裴楷 清通, 王戎 简要,復存於兹。”
潦水
雨后的积水。《墨子·非乐上》:“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拆壤垣而为之也。” 唐 王勃 《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清 金人瑞 《秋雨甚田且坏》诗:“幸入圣人新世界,如何潦水坏田畴。”
夕日
夕阳。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頽,沉鳞竞跃。” 唐 韩愈 《庭楸》诗:“朝日出其东,我常坐西偏。夕日在其西,我常坐东边。”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未几夕日出,光景鲜明,餘云变化半隐晦。” 清 顾炎武 《居庸关》诗:“极目危峦望八荒,浮云夕日徧山黄。”参见“ 夕阳 ”。
行人
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称
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错缩,厥图不果。——《三国演义》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松门
(1).谓以松为门;前植松树的屋门。 唐 王勃 《游梵宇三觉寺》诗:“萝幌栖禪影,松门听梵音。” 宋 陆游 《书怀绝句》之一:“老僧晓出松门去,手挈军持取涧泉。” 清 黄鷟来 《秋日雨晴》诗:“松门落叶深,竹径寒香静。”
(2).指 松门山 。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攀崖照石镜,牵叶入 松门 。”《清一统志·江西南昌府一》:“ 松门山 在 新建县 北二百十五里。《寰宇记》:‘其山多松,北临 大江 及 彭蠡湖 。山有石镜,光明照人。’”
(3).指 松门峡 。 唐 杜甫 《返照》诗:“荻岸如秋水, 松门 似画图。” 仇兆鳌 注:“《十道志》:‘ 松门峡 ,在 夔州 。’”
秋气
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义赏》:“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一:“ 曲江 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 明 刘基 《秋日即事》诗之七:“秋气萧条 宋玉 悲,西风唯有雁相宜。”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
夜深
犹深夜。 唐 杜甫 《玩月呈汉中王》诗:“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 戴叔伦 《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诗:“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夜深时分,还有人苦功读书,实为可敬。”
夙昔
(1).前夜。《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李善 注引《广雅》:“昔,夜也。” 南朝 齐 谢朓 《在郡卧病呈沉尚书》诗:“良辰竟何许,夙昔梦佳期。”按,夙,一本作“ 宿 ”。
(2).泛指昔时,往日。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故言可述,行可则。此有司夙昔所愿覩也。” 唐 权德舆 《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诗:“远郊有灵峯,夙昔栖真仙。”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八:“离居日久,病身不能动,求如夙昔相聚讲习之乐,寧可得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然数百年来,相遇如君者,不知凡几,大都萍水偶逢,烟云倏散,夙昔笑言,亦多不记忆。”
(3).朝夕。《后汉书·张衡传》:“共夙昔而不贰兮,固终始之所服也。”按,《文选》引作“夙夜”。
涕泪
(1).鼻涕和眼泪。亦专指眼泪。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中心孔悼,涕泪涟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絶,目犹烂然。” 宋 司马光 《送张兵部知遂州》诗:“闻道 西州 遗画像,使我涕泪空霑衣。”《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他就接连不断地打了无数的喷嚏,闹得涕泪交流。”
(2).涕泪俱下;哭泣。《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 黄初 二年,进爵,徙封 燕王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为阿翁。 帝 谓 良 曰:‘我汝兄耳!’ 文帝 又愍其如是,每为涕泪。” 唐 杜甫 《 * 送韦二少府匡赞》诗:“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纫针》:“妻携女归告两弟。两弟任其涕泪,并无一词肯为设处。”
沾巾
沾湿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汉 张衡 《四愁诗》:“我所思兮在 雁门 ,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愚沾巾宿草,无媿抽毫。” 清 汪懋麟 《朝采投诗慰余秋怀迭韵为答》:“凉雨何分旧与新,每逢摇落欲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