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原文
江浙春患雨,今岁逢晴嘉。
山陕雨艰致,春来泽屡加。
京畿及齐郑,麦芃谷吐芽。
益见天心仁,销兵致气和。
敢不凛捧盈,更生别望奢。
昨近时作风,切切躬省差。
或云乃宜麦,或云遍播禾。
十日其复雨,先事愁云何。
慰言固逊志,忽穑理则那。
纵知胜去岁,于得谁辞多。
籁静午曦暄,蒸云庶霶𩃱。
诗词问答
问:即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即事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四
2. 四月麦科茂密不宜过燠得风散则益鬯遂老农云然
参考注释
今岁
指今年
今岁是个丰收年
京畿
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方
视学京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吐芽
发芽。 唐 温庭筠 《懊恼曲》:“ 庐江 小吏朱斑轮,柳缕吐芽香玉春。” 唐 薛能 《柳枝词》之二:“晴垂芳态吐芽新,雨摆轻条溼面春。”
天心
(1) 天空的中央
太阳升到了天心
(2) 天意
上合天心
(3) 封建时代指君主的意愿
(4) 摆轴
销兵
(1).消弭战争。 唐 李山甫 《兵后寻边》诗之三:“胸中纵有销兵术,欲向何门説是非?” 傅尃 《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销兵锄强风所被,直使生灵终古,形如槁木心如灰。”
(2).销毁兵器。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舒文襄公末节》:“又上疏 * 民间私蓄火器,为言官所纠,比以 秦皇 销兵云。”
(3).缩减兵员。《新唐书·萧俛传》:“乃密詔天下镇兵,十之,岁限一为逃、死,不补,谓之销兵。”
气和
(1).气候调和。《管子·幼官》:“会请命於天地,知气和则生物从。”
(2).态度和蔼。《三国志平话》卷上:“ 关公 见 张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
敢不
犹言说不定。 洪深 《走私》:“哼,怀里敢不还揣着 * !”
更生
(1) 死而复生,比喻复兴
自力更生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史记·主父偃列传》
(2) 对废品加工,使重新能够使用。如:更生布;更生纸
时作
犹时兴。《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而今时作,这些盐商头上戴的是方巾,中间定是一个水晶结子。”参见“ 时兴 ”。
切切
(1) 急切;急迫
何至切切如此
(2) 哀怨、忧伤貌
心切切而内圮
(3) 深切
切切为恨
(4) 恳挚
待我心切切
(5) 务必;必须——多用于书信
切切不可忘记
(6) 用在布告、条令等尾,表示再三告诫
切切此布
(7) 形容声音轻细而急促
以弦切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嘈嘈切切错杂弹。
十日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 尧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 羿 毙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尧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於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馋名。”参见“ 十日并出 ”。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周礼·春官·冯相氏》:“ 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预 注:“甲至癸。” 唐 韩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国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为历。”
先事
(1).谓先行其事。《礼记·坊记》:“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 孔颖达 疏:“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者,先相见是先事,而后币帛是后禄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先事后贿,礼也。” 杜预 注:“事大国当先从其政事,而后荐贿以副己心。”
(2).犹事前。《汉书·张汤传》:“老臣耳妄闻,言之为先事,不言情不达。” 颜师古 注:“事未施行而遽言之,故曰先事也。”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遇变出奇,先事独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外国·奉使被议》:“朝议责 周 不能先事发觉,謫为典史。” 郁达夫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向你讲这一番话,并不是因为怕你要来问我借钱,而先事预防。”
云何
(1).为何,为什么。《诗·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 宋 范成大 《嘲峡石》诗:“云何清淑气,孕此诡譎跡?”
(2).如何;怎么办;怎么样。《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后汉书·班勇传》:“今立副校尉,何以为便?又置长吏屯 楼兰 ,利害云何?”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心通岂復问云何,印可聊须答如是。”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上面并无题字,不知宣传者于意云何。”
逊志
(1).虚心谦让。 宋 孔文仲 《制科策》:“古之圣贤,屈己执谦,和颜逊志。” 清 陈确 《学谱》:“学务逊志下人,随处求益。”
(2).顺心,迎合心意。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 仲尼 不諫,惧将困於妇言; 叔孙 诡辞,畏不免於虎口。故明王审逊志之非道,知拂心之谓忠,不求耳目之便,每要社稷之功。” 宋 李纲 《与张相公书》之二:“愿听逆耳之言,勿受逊志之语。”
理则
(1).即逻辑。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作文为证》:“然则逻辑究为何物?当译以何名而后妥……吾以为当译之为‘理则’者也。”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作文为证》:“学者之对于理则之学,则大都如 陶渊明 之读书,不求甚解而已。”
(2).原理法则。 郭沫若 《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尽管是怎样的个人主义者,一个人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社会而生存,故论到国家社会的理则时,便很容易流露其个人主义的本色。”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庄子 认为……﹝道体﹞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的理则,连神、鬼都是从它生出来的。”
去岁
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