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原文
未堪双眼致身孤,今古豪雄敢厚诬。
座上春风程伯子,空中楼阁邵尧夫。
欲将定性从头注,拟续先天第二图。
却怪诸贤多意见,漫生同异论鹅湖。
诗词问答
问: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的作者是谁?答:王渐逵
问: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王渐逵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渐逵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虞韵
2. 越秀山中
参考注释
致身
《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原谓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七:“ 长安 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今古
(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頫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雄敢
勇猛无畏。《陈书·周铁虎传》:“诚节梗亮,力用雄敢,王业初基,行閒累及。”
厚诬
(1).谓深加欺骗、蒙蔽。《左传·成公三年》:“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明史·高瑶传》:“迨先帝復辟,贪天功者遂加厚诬。” 清 任安上 《与吴拜经书》:“非 止翁老人 亲笔记载,世且谓 河 汾 贋鼎为 商 周 法物,未免厚诬。”
(2).谓深加诬蔑。 唐 皇甫枚 《绿翘》:“鍊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珮荐枕之欢;反以沉猜厚诬贞正。 翘 今必毙于毒手矣!” 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余以 康先生 此说诚得儒教之真,不似前之宗教说厚诬 孔子 也。” 郭沫若 《“民族形式”商兑》:“要说新文艺的形式是舶来品,老百姓根本不懂或者不喜欢,那是有点厚诬老百姓的。”
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伯子
(1).古代弟为兄卜葬时,祝辞中对兄长的称呼。《礼记·杂记下》:“祝称卜葬虞,子孙曰哀,夫曰乃,兄弟曰某,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孔颖达 疏:“若兄弟相为,其弟为兄则祝辞云:某卜葬兄伯子某;若兄为弟则云:某卜葬其弟某。” 孙希旦 集解:“伯子,谓其居长者也。”
(2).伯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没有姪儿叫个伯子来家看鹅之理!” 王古鲁 注:“ 吴 语称‘伯父’‘叔父’‘姪儿’做‘伯子’‘叔子’‘姪子’。”
(3).长子。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先生为今相国 容齐公 之伯子。”
丈夫的哥哥。《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伯子不良,把言语调戏我,我正色拒之。” 王古鲁 注:“此处指‘丈夫的哥哥’。”
空中楼阁
(1) 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
(2) 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
邵尧夫( 雍)犹空中楼阁。——《二程全书·遗书七》
定性
(1) 确定错误或罪行的性质
(2) 测定物质包含的成分和性质
从头
(1) 从开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 * 《忆秦娥·娄山关》
(2) 重新
先天
自出生即存在的或自出生开始的
先天畸形
二图
另作打算,另有图谋。《左传·襄公七年》:“ 楚 人执 公子黄 矣!君若不来,群臣不忍社稷宗庙,惧有二图。”
意见
(1) 见解;主张
各陈意见
(2) 对人对事不满意的想法
有意见就提嘛
(3) 识见;看法或想法
交换意见
同异
(1).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 坚白同异 ”。
(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 ,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 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 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 ,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鹅湖
亦作“鵞湖”。1.山名。亦为书院名。 江西省 铅山县 北 荷湖山 ,有湖,多生荷。 晋 末有 龚氏 者,畜鹅于此,因名 鹅湖山 。 宋 淳熙 二年 朱熹 与 吕祖谦 、 陆九渊 兄弟讲学 鹅湖寺 ,后人立为四贤堂。 淳祐 中赐额“文宗书院”, 明 正德 中徙于山巅,改名“鹅湖书院”。 唐 张演 《社日村居》诗:“ 鹅湖山 下稻粱肥,豚穽鸡栖对掩扉。”《宋史·儒林传四·陆九渊》:“ 九渊 尝与 朱熹 会 鹅湖 ,论辨所学,多不合。” 清 查慎行 《淳如招游莲花洞》诗之四:“指点 鵞湖 榛莽路,讲堂片席待重开。”参阅《嘉庆一统志·广信府·鹅湖山鹅湖书院》。
(2).指 宋 淳熙 二年 朱熹 与 陆九渊 在 鹅湖寺 的辩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 新建 良知之説,自谓千古不传之祕,然 孟子 谆谆教人孝弟,已拈破此局矣,况又 鹅湖 之唾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