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简上人适越原文
孤云出岫本无依,胜境名山即是归。久向吴门游好寺,还思越水洗尘机。
浙江涛惊狮子吼,稽岭峰疑灵鹫飞。
更入天台石桥去,垂珠璀璨拂三衣。
诗词问答
问:送元简上人适越的作者是谁?答:刘禹锡
问:送元简上人适越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送元简上人适越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刘禹锡的名句有哪些?答:刘禹锡名句大全
刘禹锡送元简上人适越书法欣赏
全唐诗:卷359-62
参考注释
孤云
(1).单独飘浮的云片。 唐 李白 《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唐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二:“勌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 长安 。”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思亲回首望孤云,回首望孤云。”
(2).比喻贫寒或客居的人。《文选·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託,孤云独无依。” 李善 注:“孤云,喻贫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诗:“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繫程。”
出岫
(1).出山,从山中出来。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当他精光的脚还未踏着 华 土时,恐怕乌云已在出岫了。”
(2).比喻出仕。
胜境
风景优美的地方
名山胜境
即是
(1).如此。《庄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2).就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云无。”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知之真切篤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吴门
(1). 汉 冀县 城门名。在今 甘肃 甘谷县 。《后汉书·五行志一》:“ 王莽 末, 天水 童謡曰:‘出 吴门 ,望 緹羣 ……’ 吴门 , 冀 郭门名也。 緹羣 ,山名也。”
(2).指 春秋 吴 都 阊门 (一作 昌门 )。 唐 李白 《殷十一赠栗冈砚》诗:“洒染 中山 毫,光映 吴门 练。”参见“ 吴练 ”。
(3).指 苏州 或 苏州 一带。为 春秋 吴国 故地,故称。 宋 张先 《渔家傲·和程公闢赠别》词:“天外 吴门 清霅路,君家正在 吴门 住。”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初, 文相国 震孟 为 吴门 孝廉,年五十餘,老矣。” 沉砺 《吴中杂咏》之一:“ 要离 塚外五人塚,犹占 吴门 侠气多。”
(4).见“ 吴门派 ”。
游好
常相过从的友好。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致使朋友游好,庆弔不通;卿士联官,请问斯絶。”
留心;爱好。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思越
(1).心神散逸。犹言灵魂出窍。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精散思越,惘若有失。”
(2).谓神思飞越。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望 汨 心欷,瞻 罗 思越。”
洗尘
宴请刚从远道来的人
凡公私值远人初至,或设饮,或馈物,谓之洗尘。——《通俗编·仪节》
在后堂安排筵席洗尘。——《水浒传》
秦老又备酒与他洗尘。——《儒林外史》
浙江
(1).水名。即 钱塘江 。《庄子》作 制河 ,《山海经》、《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作 浙江 ,《汉书·地理志》、《水经》作 渐江水 。古人所谓 浙 渐 ,实指一水。参阅 王国维 《浙江考》。
(2).省名。简称 浙 。在我国东部沿海。以境内 钱塘江 旧称 浙江 得名。
狮子吼
(1).佛教语。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见《维摩经·佛国品》。《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请饭上方香积中,化座灯王狮子吼。”
(2).泛指传经说法。 唐 刘禹锡 《送鸿举游江西》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狮子吼。” 宋 杨万里 《都下和同舍客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诗流倡和秋虫鸣,僧房问答狮子吼。” 明 李贽 《说法因由》:“务狮子吼,无野狐禪。”参见“ 师子吼 ”。
(3).喻悍妻怒骂之声。 宋 苏轼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 龙丘 居士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 宋 陈慥 (字 季常 )好谈佛,而其妻悍妒,故 苏轼 以佛家语赋诗戏之。亦省作“ 狮吼 ”。《再生缘》第五四回:“龙图惧内愁狮吼,难道説,朕亦低头怕尔强?” 清 赵翼 《西岩招同沉既堂王梦楼两前辈燕集》诗:“閫政严或跪请咎,君家伉儷无狮吼。”参见“ 河东狮吼 ”。
灵鹫
(1).山名。在古 印度 摩揭陀国 王舍城 之东北,梵名 耆闍崛 。山中多鹫,故名。或云山形像鹫头而得名。 如来 曾在此讲《法华》等经,故佛教以为圣地。又简称 灵山 或 鹫峰 。《古诗类苑》卷一○二引 晋 庐山 诸道人《游石门》诗序:“ 灵鷲 邈矣,荒途日隔。”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钦鹿野之华苑,羡 灵鷲 之名山。”自注:“ 灵鷲山 ,説《般若法华》处。” 唐 刘禹锡 《送义舟师却还黔南》诗:“常説 摩围 似 灵鷲 ,却将山屐上丹梯。” 清 谭嗣同 《怪石歌》:“不然 天竺 亡 灵鷲 ,月黑深林歗猨狖。”
(2).山名。即 浙江 杭州 西湖 的 飞来峰 。传说由 印度 飞来。 宋 苏轼 《祭柳子玉文》:“顷在 钱塘 ,惠然我覯,相从半岁,日饮醇酎,朝游 南屏 ,莫宿 灵鷲 。” 金 元好问 《云峡》诗:“飞堕不嫌 灵鷲 小,奇探已觉 太湖 空。” 清 厉鹗 《西林过满月精舍》诗:“秋蟾圆几夕, 灵鷲 约同登。”
(3).山名。在 广东 曲江 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 瀧水 又南歷 灵鷲山 。山本名 虎羣山 ,亦曰 虎市山 ,以虎多暴故也。 晋 义熙 中沙门释僧 律 葺宇巖阿,猛虎远跡,盖 律 仁感所致,因改曰 灵鷲山 。”
(4).山名。在 江西 上饶 东南。一名 灵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广信府》:“ 灵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灵鷲山 。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
(5).峰名。在 山西 五台山 中台 之东南,亦称 菩萨顶 。峰有 真容院 ,黄教喇嘛 札萨克 居此。 清 陈梦雷 《拟游五台山不果》诗:“势控 太行 蟠巨镇,派分 灵鷲 落曇花。”
天台
(1).谓尚书台、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 胡三省 注:“天臺,谓尚书省。”参见“ 三臺 ”。
(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 程元 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 明 郑仲夔 《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
山名。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明 杨珽 《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 天台 路远。”详“ 天台山 ”。
石桥
(1).石造的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厕岸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凌石桥之莓苔,越 楢溪 之紆縈。” 周瘦鹃 《赏菊椰子林》:“溪上架着一条弓形的石桥,桥栏上齐整地排列着好多盆黄色和浅紫色的菊花。”
(2).特指 浙江省 天台山 的名胜 石梁 。梁连接二山,形似桥,故称。 唐 宋之问 《灵隐寺》诗:“待入 天台 路,看余度 石桥 。” 宋 梅尧臣 《送微上人归省天台》诗:“释子怀慈母,吾儒未易轻。不寻琪树去,肯向 石桥 行。” 宋 梅尧臣 《寄天台梵才上人》诗:“常观月从东方出,想照 石桥 旁畔人。”
垂珠
(1).珠串下垂。 战国 宋玉 《讽赋》:“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更被白縠之单衫,垂珠步摇。”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建木灭景於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 唐 李白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2).悬挂的珠串。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叶如车轮,实若垂珠。”
(3).篆书字体之一。形似垂珠,称垂珠篆字。
璀璨
形容光彩夺目
阳光璀璨
三衣
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昙光》:“ 宋 明帝 於 湘宫 设会,闻 光 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沙门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製,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 唐 贾岛 《送去华法师》诗:“秋江洗一鉢,寒日晒三衣。” 清 姚鼐 《嘉庆丁巳阻风于繁昌三山矶》诗:“三衣藏服冔,一鉢寄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