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刊印朱才俊原文
科斗何年变篆字,至秦程邈翻为隶。今人但习真草行,谁会六书三耦意。
篆所最难柱与圈,学打一圈费三年。
岂容臆决蔑师授,汩没形象迷傍偏。
九江法帖钟鼎刻,兵火以来犹可得。
人间亦有说文本,臣翱反切臣锴释。
朱生赠我古印章,奎躔壁度森开张。
自言少小嗜此艺,意俗径上阳冰堂。
细观刀笔最佳处,颇识传笺通训故。
苟焉糊口栖此身,元来亦是知书人。
诗词问答
问:赠刊印朱才俊的作者是谁?答:方回
问:赠刊印朱才俊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方回的名句有哪些?答:方回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科斗
(1).蝌蚪。蛙或蟾蜍的幼体。《庄子·秋水》:“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陆德明 释文:“科斗,虾蟇子也。” 唐 韩愈 《峡石西泉》诗:“闻説旱时求得雨,秖疑科斗是蛟龙。” 宋 梅尧臣 《初闻蛙》诗:“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 爱罗先珂君 也常常踱来访他们。”
(2).指科斗文字。 唐 韩愈 《科斗书后记》:“於 汴州 识 开封 令 服之 者, 阳冰 子,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 卫宏 《官书》,两部合一卷。”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固 步覘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 宋 陈师道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庙器刻科斗,寳樽播华虫。”
(3).指古文经籍。 唐 刘言史 《放萤怨》诗:“架中科斗万餘卷,一字千回重照见。”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十:“ 子由 尝跋 东坡 遗稿云……科斗藏壁间,见者空叹惊。废兴自有时,诗书付 西京 。”
(4).指科斗形营帐。 唐 崔湜 《大漠行》:“科斗连营 太原 道,鱼丽合阵 武威 川。”
篆字
(1).篆体字。《晋书·卫恒传》:“ 秦 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许氏 ﹞言古隶之书,起于 秦 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 宋 苏轼 《巫山》诗:“絶顶有三碑,詰曲古篆字。”
(2).符箓。 唐 裴铏 《传奇·邓甲》:“遂立坛於桑林中,广四丈,以丹素周之。乃飞篆字,召十里内蛇。” 周楞伽 注:“篆字,就是符籙。”
今人
现代人;当代人。与“古人”相对。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端肃拜》:“今人止以为妇人之礼。”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真草
(1).亦作“ 真艸 ”书体名,真书和草书。《史记·三王世家褚少孙论》:“谨论次其真草詔书,编於左方,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説之。”《后汉书·列女传·陈留董祀妻》:“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真艸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2).真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诗八十八》:“真草对天享天福,假草对天落地狱。”
六书
(1) 古代分析汉字而归纳出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 即“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三耦
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仪礼·乡射礼》:“三耦,俟于堂西,南面东上。” 郑玄 注:“司正既立,司射选弟子之中德行道艺之高者以为三耦,使俟事於此。”《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范献子 来聘,拜城 杞 也,公享之, 展庄叔 执币、射者三耦。” 杜预 注:“二人为耦。”
臆决
(1).主观地决断。 唐 韩愈 《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传赞》:“名治《春秋》,摭詘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学,凭私臆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乙卯闯宫》:“今日事何等重大,而诸公以西曹郎吏,擅自臆决,其远典制多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某至此亦穷于术,未敢臆决,愿两君自慎之。”
(2).主观的决断。 宋 曾巩 《洪范传》:“执小而量大,用一而齐万,信臆决而疑经,不知其不可,亦可谓惑矣。”
汩没
埋没
世儒多汩没,夫子独声名。——唐· 杜甫《赠陈二补阙》
形象
用有效和生动的语言刻画和描写的有形或可见的表现
创造英雄形象
法帖
名家书法的范本。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上》:“ 太宗皇帝 时,尝遣使购募前贤真蹟,集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 明 张居正 《拟日讲仪注疏》:“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二王帖》:乃 南宋 丹阳 许开 所刻,世不多见,所传皆 吴江 重刻本也。前有 右军 、 大令 像,取诸法帖中二 王 书,鉤摹上石,而逐帖释文於后。”
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信函。《水浒传》第六回:“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水浒传》第六回:“次早, 清长老 陞法座,押了法帖,委 智深 管菜园。”
钟鼎
(1).钟和鼎。《吕氏春秋·节丧》:“夫玩好货寳,钟鼎壶滥,轝马衣被戈剑,不可胜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近世 山东 、 河南 粥钟鼎尊匜,穷极巧丽,皆墓中物也。”
(2).喻富贵荣华。 宋 黄庭坚 《次韵答王眘中》:“夸士慕钟鼎,寒儒守典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迺弟 诚轩 《炙背诗》曰:‘……钟鼎形骸外,溪山梦寐餘。’” 廖仲恺 《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 史 家里的进士、翰林、举人都有。实生在钟鼎之家。”参见“ 钟鸣鼎食 ”。
(3).指钟鼎文。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鼻上有八篆文,中有‘鲁国’二字可识之,奇古如钟鼎样。”
(1).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淮南子·泰族训》:“不大鐘鼎者,非爱金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圣贤以此鏤金版而鐫盘盂,书玉牒而刻鐘鼎。” 李善 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於鐘鼎,传於后世。”《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铭於鐘鼎,又图形於丹青。” 明 唐顺之 《题王世新一枝窝》诗之一:“鐘鼎相传精古文,户庭不出玩初爻。” 华山 《远航集·窑洞阵地战》:“好些人家把祖传的钟鼎和铁香炉等等老古董,都拿到兵工厂去,给民兵换地雷。”
(2).指高官重任。 三国 魏 曹操 《陈损益表》:“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鐘鼎之任。”
(3).指富贵。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鐘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清 冯桂芬 《吴氏祭田记》:“晚近士大夫身都富贵,具鐘鼎之养,而庙貌不设,祭田不备者有之。”参见“ 鐘鸣鼎食 ”。
兵火
(1) 战争
其时日夜兵火交迫。——《广州军务记》
(2) 指战争所造成的火灾
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以来
表示从过去某时与现在之间的这段时间
受命以来。——诸葛亮《出师表》
自唐显庆以来。—— 清· 姚鼐《登泰山记》
犹可
(1).尚可;还可以。《孟子·万章下》:“腊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言犹可也,至于以貌取人,虽愚夫知其不可,而谓圣人为之乎?” 叶圣陶 《四三集·一个练习生》:“啊,那张‘进局须知’,不看犹可,一看之后,我的兴奋的心脏,简直停止了跳动!”
(2).谓也可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反切
古汉语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注读另一个字,例如“塑,桑故切(或桑故反)”。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塑”字声母跟“桑”字声母相同,都是s),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塑”字的韵母的字调跟“故”相同,都是u韵母,都是去声)
印章
(1) 图章
(2) 图章印出的的痕迹
印章亦模糊不清
开张
(1) 开放;不闭塞
(2) 雄伟壮观
气势开张
少小
年幼;年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阳冰
结于水面之冰。《晏子春秋·杂上十七》:“ * 厥,阳冰厚五寸。” 王念孙 《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二》:“阴冰者,不见日之冰也;阳冰者,见日之冰也。言不见日之冰皆凝,见日之冰则但厚五寸也。” 吴则虞 集释引 黄以周 曰:“按 王 读是也,而义又未尽。阴冰者,阴寒之冰,冻于地下者也;阳冰者,阳烜之冰,结於水上者也。” 晋 木华 《海赋》:“阳冰不冶,阴火潜然。” 唐 林滋 《阳冰赋》:“考庶物於朱垠,得阳冰於碧海。”
刀笔
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案牍的事叫做刀笔,后多指写状子的事。多用作贬义
临汪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史记·酷吏列传》
长于刀笔
刀笔吏
佳处
(1).优美之处。《世说新语·文学》“ 孙兴公 作《天台赋》”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赤城 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此赋之佳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引 宋 周密 《题<保母帖>》诗:“佳处将无同,閟妙未易语。” 鲁迅 《呐喊·故乡》:“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
(2).谓胜境。 唐 杜甫 《次空灵岸》诗:“迴帆覬赏延,佳处领其要。” 唐 韩愈 《将至韶州借图经》诗:“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宋 文同 《奉寄兴州分判诚之蒲兄》诗:“ 武兴 山水郡,左右有佳处。” 明 唐顺之 《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尝欲邀诸诗客相与入 天台 雁宕 ,访 赤城 佳处以为快。”
传笺
谓《诗经》的注解。《诗经》注有 汉 毛公 传与 郑玄 笺。 清 马瑞辰 有《毛诗传笺通释》。
通训
(1).普遍的训诫。《陈书·宣帝纪》:“戢情怀善,有国之令图;拯弊救危,圣范之通训。”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 公叔 列国之倍臣,犹安社稷, 黔娄 匹夫之介节,不忘仁义,古今以为通训,书籍以为美谈。”
(2).训诂学名词。在字书或古书的注释中对多义字根据通常使用的意义所加的解释。如“庸”字训“用”,训“常”,训“众”;其中在古书中训“用”者为常见的训释,“用”就是通训。
糊口
勉强维持生活,填饱肚子
粥以糊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元来
(1).当初;本来。 唐 张鷟 《游仙窟》:“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烦恼。” 唐 孙棨 《赠妓人王福娘》诗:“谩图 西子 为粧样, 西子 元来未得如。”
(2).来源,出处。 清 方苞 《书老子传后》:“著其子焉,著其孙焉,著其孙之元来焉,於其子孙元来仍著其爵焉。”
(3).表示发现原先不知的情况。 唐 方干 《题赠李校书》诗:“却是偶然行未到,元来有路上寥天。”《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 元 耶律楚材 《万松老人琴谱》诗:“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絃边与指边。”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元来只隔着 弱水 三千, 溟渤 风烟,在那 麟凤洲 偏, 蓬閬山 巔。”
(4).谓追溯原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元来 甄监生 二妾四婢,惟有 春花 是他新近宠爱的。”
书人
(1).善书者;书法家。 五代 张泌 《妆楼记·善临写》:“ 刘秦 妹善临写 右军 《兰亭》及《西安帖》,足夺真蹟。 秦 亦当时翰林书人也。”《宋史·艺文志一》有 宋 吕总 《续古今书人优劣》一卷。
(2).写书之人,作者。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水滸传》﹞近 金圣叹 自七十回之后,断为 罗 续;因极口詆 罗 ,復伪为 施 序於前,此书遂为 施 有矣。予谓世安有此等书人,当时敢露其姓名者!闕疑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