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堂原文
铃阁文书得少休,故将湖水慁清眸。似从天姥逡巡坐,拟放仙槎自在流。
具眼不随千派转,此身元并一沤浮。
羌谁戏墨通三昧,信是人间万法俦。
诗词问答
问:观澜堂的作者是谁?答:李新
问:观澜堂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新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新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铃阁
亦作“ 铃閤 ”。指翰林院以及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今狂花生枯木,又在铃阁之间,言威仪之富,荣华之盛,皆如狂花之发,不可久也。”《晋书·羊祜传》:“﹝ 羊祜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 唐 韩翃 《寄裴郓州》诗:“官树阴阴铃阁暮,州人转忆白头翁。”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劳文毅公善居危城》:“﹝ 文毅公 ﹞遂入城蒞总督任,终日闭铃阁,以示无事。”
文书
(1) 指公文、书信、契约等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 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3) 文字书籍
故将
旧将;老将。《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昶》:“ 王处回 、 赵廷隐 相次致仕,由是故将旧臣殆尽。”《金史·石抹仲温等传赞》:“ 泰和 、 贞祐 ,其间相去五年耳,故将遗老往往在焉。” 明 刘基 《送岳季坚入计筹山》诗:“ 阳羡 先生故将孙,拂衣高蹈入玄门。”
清眸
明亮的眼睛。 汉 张衡 《七辩》:“靨辅巧笑,清眸流盼。”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艷姬蹋筵舞,清眸刺剑戟。” 宋 苏轼 《琴枕》诗:“清眸作金徽,素齿为玉軫。”
从天
顺从天意。《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宋书·礼志一》:“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继,同体异德;或纳大麓,受终文祖;或寻干戈,从天行诛。”
逡巡
(1) 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逡巡而不敢进。——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大阉亦逡巡畏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逡巡不前。
舅犯谢罪,逡巡河上。——《三国演义》
(2) 一刹那
雁翎金甲逡巡得,钩引徐宁大解危。——《水浒传》
(3) 时光消失
逡巡过了一年,当年是正月初一日。——《喻世明言》
仙槎
亦作“僊槎”。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典出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旧説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於查上,多齎粮,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餘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説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 蜀郡 访 严君平 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 蜀 问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词:“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 明 方孝孺 《万里图》诗:“僊槎二月出 龙门 ,万里春风掉晴雪。”《随园诗话》卷十二引 清 郭起元 《客中秋思》诗:“销魂何处盼仙槎?客髩逢秋白更加。”《太平广记》卷四○五引《洞天集》:“ 严遵 仙槎, 唐 置之於 麟德殿 ,长五十餘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蠧。 李德裕 截细枝尺餘,刻为道像,往往飞去復来。 广明 以来失之,槎亦飞去。” 唐 李适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诗:“若见 君平 须借问,仙槎一去几时来?” 明 刘基 《怨王孙》词:“红尘目迥,河汉应有仙槎待还家。”后亦借称行人所乘之舟。
自在
(1) 自由;无拘束
自在娇莺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唐· 李咸用《游寺》
(2) 安闲自得,身心舒畅
他心中好不自在
(3) 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
具眼
(1).谓有识别事物的眼力。 宋 陆游 《冬夜对书卷有感》诗:“万卷虽多当具眼,一言惟恕可铭膺。”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 杜 诗中‘师曰’者,亦‘ 坡 曰’之类,但其间半伪半真,尤为淆乱惑人,此深可嘆。然具眼者,自默识之耳。”
(2).指有眼力的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闺智·漂母》:“ 楚 汉 皆豪杰,无一人知 信 者,虽 高祖 亦不知,仅一 萧相国 ,亦以与语故奇之,而母独识拔于邂逅憔悴之中,真古今第一具眼矣。” 清 费锡璜 《<友鸥堂集>序》:“ 叔威 诗虽不逮 李 杜 ,置之 元 、 白 、 苏 、 陆 间,则并驱争先。世有具眼不敢阿所好也。”
一沤
一个水泡。佛教用以喻无常生灭。《楞严经》卷六:“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庭戒诸儿》:“欲言则差,欲心则谬,如一沤生,一沤灭,还入於海。沤自妄见,海无生灭。” 金 元好问 《巨然松吟万壑图》诗:“胸中刺鯁无九泽,画里风烟纔一沤。”《三藏法数》卷四:“沤者,水泡也。海本澄湛,因风飘鼓,发起水泡。以譬大觉之性,真浄明妙,因心妄动,生起虚空世界。虚空世界在大觉性中,如大海中之一沤耳。”
戏墨
犹戏笔。 宋 陆游 《风流子》词:“更乘兴素紈留戏墨,纤玉抚孤桐。” 明 马愈 《马氏日抄·蟹芦图》:“据案观之,羣蟹交错,将若入人怀袖。戏墨之妙,乃至如此,真不可得也。”参见“ 戏笔 ”。
三昧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
深得其中三昧
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万法
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金刚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万法。” 宋 苏轼 《东林第一代广慧禅师真赞》:“而况於出三界,了万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应物而无情者乎。”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有则万法俱来,无时一丝不挂,贫僧 佛印 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