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二首

作者:释师范 朝代:宋代

天神二首原文

天下梅花主,扶桑文字祖。
这个正1一1法眼,云门答道普。
菅君本不假凡胎,直自灵山会上来。
五百年间无识者,扶桑佛法一枝梅。

诗词问答

问:天神二首的作者是谁?答:释师范
问:天神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师范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师范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花主

(1).指掌花之人。 元 郝经 《琼花赋》:“倏焉玉女,隔花而语,髣髴花神,是为花主。”

(2).指赏花者。 唐 白居易 《花前叹》诗:“南州桃李北州梅,且喜今年作花主。”

扶桑

(1) 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观赏植物

(2) 神话中的树木名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笺疏:“扶当为榑。《说文》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扶桑开朝晕,此高台端。——《文选·陆士衡·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左思《吴都赋》

(4) 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扶又若荠。——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鲁迅《送增田君归国》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 郭沫若《沁园春》

文字

(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这个

(1) 目前的、附近的或心中想到的或刚才提到的人、物或想法

坐在我旁边的这个人是出价最高的人

(2) 已经或正在谈及、暗示或举例说明的人或事物

这个就是他努力的成果

法眼

(1).佛教语。“五眼”之一。谓菩萨为度脱众生而照见一切法门之眼。《无量寿经》卷下:“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渡彼岸。” 慧远 义疏:“智能照法,故名法眼。” 宋 苏轼 《 * 阿罗汉赞·阿氏多尊》诗:“各研於心,得法眼正。”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佛肉眼见四十里》:“佛氏五眼:一曰肉眼,二曰天眼,三曰慧眼,四曰法眼,五曰佛眼。”

(2).指敏锐、精深的眼力。 明 屠隆 《綵毫记·预识汾阳》:“ 李先生 人天法眼,説此人奇伟必是不凡。”《儒林外史》第四回:“我这老师看文章是法眼,既然赏鉴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贺。” 鲁迅 《呐喊·明天》:“ 王九妈 ,你有年纪,见的多,不如请你老法眼看一看。”

云门

(1). 周 六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 黄帝 时所作。《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郑玄 注:“此 周 所存六代之乐, 黄帝 曰《云门》、《大卷》。 黄帝 能成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旧唐书·音乐志一》:“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 殷 之《大濩》, 周 之《大武》,是古之武舞。” 章炳麟 《訄书·辨乐》:“古之作乐,各用其宫。”自注:“如《大司乐》:舞《云门》,则圜钟为宫。”

(2).高耸的大门。多比喻富贵之家。《古文苑·孔融<杂诗>之一》:“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章樵 注:“云门谓门第穹崇,上侵云汉。” 唐 李华 《含元殿赋》:“玉宇璇阶,云门露闕。” 宋 桑世昌 《兰亭博议·御札一轴三纸藏右司黄荦家》:“珍藏既出于云门,传刻仅留于朔塞。”

(3). 汉 云阳县 的城门。《文选·班彪<北征赋>》:“歷 云 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 李善 注:“ 云阳 ,古县,在 池阳 西北,属 右扶风 。云门,即 云阳县 门也。《汉书》: 左冯翊 有 云阳县 。”

(4).山门。借指寺庙。 唐 杜甫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诗:“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 唐 陆龟蒙 《新秋月夕客有自远相寻者》诗之一:“云门老僧定未起,白阁道士遥相迎。” 唐 尚颜 《寄荆门郑準》诗:“不许姓名留月观,终携瓶锡去云门。”

(5).急流的出口。因水气状如云雾,故称。《文选·左思<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张铣 注:“言水自渠而灌田,故指渠口为云门,犹云来则雨至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6). 蜀 的代称。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烟沉冰井,雨歇 云门 。” 倪璠 注:“此以《蜀都赋》有云门,故以 云门 指 蜀 。” 唐 崔涂 《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诗:“ 云门 一万里,应笑又担簦。”

(7).指谷口。 晋 惠远 《庐山东林杂诗》:“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闢。” 唐 马戴 《早发故山作》诗:“云门夹峭石,石路荫长松。”

(8).山名。在 浙江 绍兴 南。亦名 东山 。山有 云门寺 。 南朝 梁 处士 何胤 曾居于此。《梁书·文学传下·王籍》:“﹝ 王籍 ﹞除轻车 湘东王 諮议参军,随府 会稽 。郡境有 云门 、 天柱山 , 籍 尝游之,或累月不反。” 宋 方岳 《水调歌头·寿赵文昌》词:“胸有 云门 禹穴 ,笔有禊亭 晋 帖,风露洗脾肝。秋入 紫宸殿 ,磨玉写琅玕。”

(9).山名。在 山东省 青州市 南。一名 云峰山 。 清 周亮工 《云门送胡元润还白下》诗:“屴崱君能到, 云门 得暂停。”

(10).山名。在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连 乐昌县 界。山有 云门寺 。 五代 文偃禅师 居此。参见“ 云门宗 ”。

(11).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宋 陈师道 《请兴化禅师疏》:“某公尊者承佛受记为世导师,绍云门之正宗,分慧林之半座。”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至云门之訶佛,则非特破相,而亦破名。”参见“ 云门宗 ”。

(12).人体穴位名。位于前胸外上方,当锁骨外端下缘。《素问·水热穴论》:“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 王冰 注:“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傍。”

不假

(1).不借用。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仲尼 不假盖於 子夏 ,护其短也。” 隋 王通 《中说·王道》:“子之家六经毕备,朝服祭器不假。” 阮逸 注:“不假借。”

(2).不需要;不凭藉。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十八:“是以王鮪登俎,不假吞波之鱼;兰膏停室,不思衔烛之龙。” 宋 司马光 《伏蒙留守相公赐示陪太师》诗:“相国火城光满路,夜归不假玉蟾圆。”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崖盐》:“其巖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鲁迅 《华盖集·补白一》:“但不以实力为根本的民气,结果也只能以固有而不假外求的天灵盖自豪,也就是以自暴自弃当作得胜。”

(3).确实;真的。

凡胎

血肉之躯。亦指凡人。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二折:“虽然是平日凡胎,一旦修真,无甚功夫,撇下这砧刀什物,情取那经卷药葫芦。”《西游记》第三五回:“那怪虽也能腾云驾雾,不过是些法术,大端是凡胎未脱,到于寳贝里就化了。” 清 龚自珍 《小游仙词》之七:“几辈凡胎无觅处,仙姨初豢可怜虫。”

灵山

(1).道家指 蓬莱山 。《文选·左思<吴都赋>》:“巨鼇贔屓,首冠 灵山 。” 吕向 注:“ 灵山 ,海中 蓬莱山 。”

(2).指传说中的 昆仑山 曾城 。 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若夫 曾城 ,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 灵山 ,有爱嘉名。” 逯钦立 校注:“ 灵山 ,指 崑崙 曾城 。”

(3).借指 昆仑山 。 南朝 梁 沉约 《锺山》诗:“ 灵山 纪地德,地险资岳灵。” 锺山 , 昆仑山 的别名。参见“ 曾2城 ”。

(4). 印度 佛教圣地 灵鹫山 的简称。 南朝 齐 王融 《净行诗》之五:“朝游浄国侣,暮集 灵山 羣。” 唐 刘禹锡 《送僧元暠南游》诗:“ 彭泽 因家凡几世, 灵山 预会是前生。”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既到 灵山 ,岂可不朝我佛。” 赵朴初 《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诗:“彷彿 灵山 集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原注:“ 灵山 ,即 灵鷲山 ,佛説法处。”

(5).道书所称的福地之一。在今 江西省 上饶县 北。《云笈七籤》卷二七:“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第三十三 灵山 在 信州 上饶县 北, 墨真人 治之。”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上饶县》:“ 灵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灵鷲山 。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

(6).指有灵应的山。《云笈七籤》卷一二二:“ 江油 旧壤,境带灵山,自狩 巴 梁 ,屡照感应。”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七九:“急报东方两星使,灵山吐溜为粮船。”

(7).对山的美称。 唐 刘斌 《咏山》:“灵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 紫盖 云阴远, 香炉 烟气多。”

会上

会试时考上。《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怎得我这 华轩 世兄下科高中了,同我们这 唐二老爷 一齐会上进士。”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无识

不懂;无知。《孙子·九地》:“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张预 注:“使人不可知也。”《荀子·法行》:“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 杨倞 注:“无识者,不知天命也。”《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引《沙弥尼戒经》:“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

没有标记。识,通“ 誌 ”。《楚辞·刘向<九叹·远逝>》:“路曼曼其无端兮,周容容而无识。” 洪兴祖 补注:“识,音志。”

佛法

(1) 佛教的教义

(2) 佛所具有的法力

一枝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3).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 石头 一枝,看看师灭矣。”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闻。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

(4).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着 范 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 蔡 乡导。”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