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李颐老易原文
易之广大,无方无体。何图授羲,斯文天启。
爰画以象,是陈八物。
演六十四,阖辟伸屈。
文系繇辞,二千爻旨。
孔绝韦编,十翼备矣。
后来濂洛,发明几尽。
万世学者,於此取信。
弘毅李君,以身体易。
消长验气,吉凶考德。
方初学时,四载忘寐。
感苍筤竹,至产于地。
盖三十年,然后成书。
其语不费,其趣有余。
予得其稿日置书案。
熟视厥履,为之三叹。
道无隐显,形上繇下。
修辞立诚,穷神知化。
诗词问答
问:美李颐老易的作者是谁?答:赵汝腾
问:美李颐老易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汝腾的名句有哪些?答:赵汝腾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广大
(1) 宽阔而弘大
广大地区
(2)
(3) (范围、规模)巨大
掀起广大的技术革新热潮
(4) 范围很宽的
广大农村
(5) 数目很多的
广大知识分子
无方
(1) 不得法;方法不对
经营无方
(2) 没有固定的方向、处所、范围
无体
(1).谓行礼中没有一定的动作仪式。《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颖达 疏:“非有升降揖让之礼,故为无体之礼也。”
(2).没有形体。道家形容道的玄妙抽象,佛教亦以表示教义的玄微。《淮南子·精神训》:“其动无形,其静无体。” 高诱 注:“无形无体,道之容也。”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道生》:“道之为物……指之无体,象之无容。” 唐 张说 《陈州龙兴寺碑》:“观夫广大无相者,虚空也,四轮依之而住;精微无体者,佛性也,万法因之以生。”
(3).没有一定的体式或格式。《旧唐书·音乐志三》:“六变有成,三登无体。”
何图
哪里想到。 汉 李陵 《答苏武书》:“然 陵 不死,有所为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一》:“况当强种鳞鳞,蔓我四周……非左操刃右握算,吾不知将何以生活也,而何图风水宅相之説,犹深刻人心,力杜富源,自就阿鼻。”
斯文
(1) 指文化或文人
带几个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样,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杨。—— 唐· 杜甫《壮游》
(2) 温文尔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师兄撒泼。——《西游记》
天启
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公元1621—1627年)
天启壬戌秋日。—— 明· 魏学洢《核舟记》
八物
(1).用不同方法烹饪的八种精美食物。《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郑玄 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
(2).犹八类。《周礼·夏官·槀人》:“矢八物皆三等,箙亦如之。”
(3).谓八卦。 宋 苏辙 《上两制诸公书》:“今夫《易》者,圣人之所以尽天下刚柔喜怒之情,勇敢畏惧之性,而寓之八物。”
阖辟
闭合与开启。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神化》:“惟其健顺之德,凝五常而无间,合二气之闔辟,备之无遗,存之不失。”
(1).闭合与开启。 唐 杨炯 《浑天赋》:“乾坤闔闢,天地成矣;动静有常,阴阳行矣。” 清 恽敬 《说仙二》:“与天地準则与天地闔闢,与古今齐则与古今流行而已矣。”
(2).指货物的囤积与抛售。 宋 秦观 《财用下》:“切切焉从事於闔闢敛散之中,则是贱丈夫争锥刀之末耳,岂君子所谓理财者耶。”
(3).指文章笔法的变化。 明 宋濂 《题<乌继善文集>后》:“况为文者,发造化之秘,贯古今之统,苟无以管摄而闔闢之,则何以尽其变化不测之妙?”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二:“夫 屈原 之《离骚》,忧世愤戚,呼天日鬼神自列之辞,其语长短舒纵,抑扬闔闢,辩説诡异,杂错而成章。”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评汇五》:“古诗窘於格调,近体束於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闔闢,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
伸屈
(1).伸直与屈曲。比喻进和退,得意和失意。 宋 王安石 《圣贤何常施》诗:“圣贤何常施,所遇有伸屈。” 宋 苏轼 《次韵董夷仲茶磨》:“亦其遭遇有伸屈,岁久讲求知处所。”
(2).伸冤,鸣不平。 明 李贽 《答耿司寇》:“安在其为挫抑 柳老 ,而必欲为 柳老 伸屈,为 柳老 遮护至此乎?”
文系
(1).指文吏之法。《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待詔百有餘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考之於今而难行,毋乃牵於文繫而不得骋与?” 颜师古 注:“牵於文繫,谓惧於文吏之法。”
(2).指《易》之《文言》、《繫辞》,传为 孔子 所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易》之《文》《繫》,圣人之妙思也。”
繇辞
亦作“ 繇词 ”。卦兆的占词。繇,通“ 籀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 文王 患忧,繇辞炳曜。” 宋 叶适 《医工叹重赠柳山人》诗:“ 柳生 洲居濠北边,繇辞质野谁所传?”《东周列国志》第一回:“ 伯阳父 布卦已毕,献上繇词。”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 焦延寿 《易林》繇词皆四言。”
韦编
(1).古代用竹简书写,用皮绳编缀称“韦编”。《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絶。”后以“韦编”借指《易》。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每览韦编,思弘大《易》。” 唐 许浑 《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诗:“ 紫霄峯 下絶韦编,旧隐 相如 结韈前。”自注:“ 元君 旧隐 庐山 学《易》。”
(2).泛指古籍。 唐 周弘亮 《除夜书情》诗:“还伤知候客,花景对韦编。”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今汝萤火曾亲,蠹书堪读,可将玉管,从事韦编。”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始点漆於韦编,继操刀於简版。”参见“ 韦编三絶 ”。
十翼
《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相传为 孔子 所作,总称“十翼”。翼,辅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於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 唐 孔颖达 《周易正义序》:“若夫龙出於 河 ,则八卦宣其象;麟伤於 泽 ,则十翼彰其用。” 章炳麟 《四惑论》:“《传》(《易传》)曰:‘蛊者事也。’ 伏曼容 曰:‘蛊,惑乱也。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二经、十翼,可贵者此四字耳。’”
后来
属于随后的时间或时期的;继…之后出现的
后来的情况好多了
后来的行动
濂洛
北宋 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 濂溪 周敦颐 ;“洛”指 洛阳 程颢 、 程颐 。 明 徐渭 《送通府王公序》:“其他支裔不可胜数, 濂 洛 所不敢轻,而 关 汾 所不能窥也。” 清 顾炎武 《<仪礼郑注句读>序》:“沿至於今,有坐皋比,称讲师,门徒数百,自拟 濂 洛 ,而终身未读此经一徧者。”参见“ 濂洛关闽 ”。
发明
创造出的以前不存在的事物或方法
新发明
需要是发明之母
万世
很多世代;年代久远
万世师表
学者
(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唐 薛存诚 《太学创置石经》诗:“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鋭。”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滎阳 吕公 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学者当知所尚,不可视两刻为寻常而忽之耳。”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己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成玄英 疏:“斯乃 子夏 之在 西河 , 宣尼 之居 洙 泗 ,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説,盖是学人之所好。”《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蓺。”《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尤好《春秋左氏传》,每视政之暇,延学者讲説,躬自执卷受业焉。” 清 李渔 《比目鱼·赠行》:“昨日在几案之上,又见他几首新诗,竟是一个大文人真学者。”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
取信
赢得信任
取信于民
弘毅
抱负远大,意志坚定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身体
(1) 指人或动物的整个生理组织,有时特指驱干和四肢
(2) 健康状况
她的身体很虚弱
消长
(1) 增减;盛衰
(2) 谓变化
吉凶
(1) 指未来的好运气和坏运气
吉凶未卜
(2) 凶险
但有吉凶,递相救应
初学
刚刚接触某一学科或学习
初学乍练
这本书对初学的人很合适
四载
指古代的四种交通工具。《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 孔 传:“所载者四,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 禹 ﹞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復返归岳,乘四载以行川,始於 霍山 ,徊集五岳。” 唐 杜甫 《禹庙》诗:“早知乘四载,疏凿控 三巴 。”
苍筤
(1).青色。多指竹。《易·说卦》:“为苍筤竹。” 孔颖达 疏:“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春生之美也。” 清 曹寅 《闻静夫伤臂》诗之二:“试筮苍筤竹,而今脱斧柯。” 章炳麟 《訄书·订文》:“青石之青,孚笋之青,名实眩也,则别以苍筤、琅玕。”
(2).指青竹。 明 何景明 《画竹》诗:“尺縑苍筤只两根,气势已觉千林少。” 郁达夫 《题徐悲鸿赠韩槐准<鸡竹图>》诗:“云外有声天破晓,苍筤深处卧 斐真 。”
(3).指幼竹。 唐 温庭筠 《春尽与友人入裴氏林探鱼竿》诗:“歷寻嬋娟节,翦破苍筤根。”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然后
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成书
(1).完整的书。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子容 又图其形制,著为成书,上之,詔藏於祕阁。”
(2).成为一部书。 鲁迅 《<南腔北调集>题记》:“便名之曰《南腔北调集》,准备和还未成书的将来的《五讲三嘘集》配对。”
有余
(1) 有剩余
绰绰有余
(2) 有零
五十有余
书案
长形写桌
红木书案
熟视
注目细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魏勃 ﹞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 灌将军 熟视笑曰:‘人谓 魏勃 勇,妄庸人耳。’”《新唐书·文艺传上·胡楚宾》:“性重慎,未尝语禁中事,人及其醉问之,亦熟视不答。”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三叹
亦作“ 三叹 ”。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间三嘆,何也?”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予每读其史传及《正气歌》,未尝不三嘆流涕也,今予亦祇法 文丞相 已。”
谓三人随着歌唱者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李善 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
隐显
(1).隐没与显现。《荀子·天论》:“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京氏易传》卷下:“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南史·隐逸传上·渔父》:“落日逍遥渚际,见一轻舟陵波隐显。”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今虽未见其画,读诸跋,常觉依稀隐显,都在目中。” 王西彦 《乡下朋友》:“眺望四下碧绿的田野,弯曲如画的溪流,屏障似的远山和散落隐显的村屋。”
(2).特指文义的含蓄和显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自序》:“考之孤文隻义之仅存,而得之乎出没隐显之间。”
(3).偏指含蓄不露。 清 包世臣 《文谱》:“回互激射之法备,而后隐显之义见矣。”
(4).默默无闻和名扬远近。指失意和得意。《北史·儒林传下·刘炫》:“隐显人间,沉浮世俗。”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且先生布素终身,隐显一致,非独令后世师吾俭也。”如:我眼见他们的升沉隐显。
形上
见“ 形而上 ”。
修辞立诚
谓撰文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语出《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説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撰述传信》:“其章疏,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此则所谓修辞立诚,可为撰述者法矣。” 章炳麟 《文学总略》:“气非窜突如鹿豕,德非委蛇如羔羊,知文辞始于表谱簿録,则修辞立诚其首也,气乎德乎,亦末务而已矣。”
穷神知化
谓穷究事物之神妙,了解事物之变化。《易·繫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孔颖达 疏:“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盛极也。”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人家多有见赤白光为变怪者》:“其探賾索隐,穷神知化,虽 眭孟 、 京房 无以过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尽心思以穷神知化,则方其可见而知其必有所归往,则明之中具幽之理;方其不可见而知其必且相感以聚,则幽之中具明之理。”亦作“ 穷神观化 ”。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穷神观化,望影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