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画工王三锡传神原文
气质纷不齐,四海无似人。藉令貌相近,气有醇不醇。
善观人品者,仪观与机神。
正邪眸子见,善恶眉间分。
且如苦与虎,二人自非伦。
而俱类孔子,俗眼何昏昏。
古人有梦遇,便知为良臣。
又能记眉目,晓然得其真。
此须以神会,难与浅者论。
王生归为我,试语司寇君。
此理充得去,三代同此民。
诗词问答
问:赠画工王三锡传神的作者是谁?答:魏了翁
问:赠画工王三锡传神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魏了翁的名句有哪些?答:魏了翁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气质
(1) 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
艺术家的气质
(2) 风度;模样
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初刻拍案惊奇》
不齐
在质或量方面、大小或程度上不一致的;多变的,可变的,不规则的,不均匀的
脉律不齐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无似
(1) 无可比拟的
无似兴奋
(2) 谦辞,指不肖
藉令
假使。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四:“且奏贼初无此言,是必怨讎者为之,藉令有之,若以一卒之故,断都转运使头,此后政令何由得行?” 宋 王安石 《上欧阳永叔书》:“藉令朝廷怜閔,不及一年,即与之外任,则人之多言,亦甚可畏。” 明 唐顺之 《答王南江提学书》:“藉令有人焉,始不悟而今也悟,则自今日无一物不可少者。”
貌相
(1).容貌;外表。《前汉书平话》卷下:“太后与 吕胥 商议, 吕胥 教一般貌相女人选一个,诈做皇后,至於前殿。”《水浒传》第十一回:“ 林冲 看那人时……身材长大,貌相魁宏。”
(2).谓根据外貌判断人。 元 施惠 《幽闺记·抱恙离鸾》:“怎凡人貌相,海水斗升量。”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人不可以貌相。”
人品
(1) 人的品质
人品很好
(2) 模样
仪观
容貌;仪容
机神
(1).机微玄妙。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识机神者瞻无兆而弗惑,闇休咎者触强弩而不惊。” 北周 庾信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楼船战阵之録,强弩驰射之书,莫不动会机神,发符雷电。” 宋 叶适 《孙永叔墓志铭》:“凡书籍义类深浅,古今事物变通,采章错综,机神融液,往往心悟所以然, 越 之稠儒广士,争倾下君。”
(2).机灵,敏捷。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令色警慧,有貌无心者,谓之机神朗彻。”《周书·崔猷传》:“﹝ 仲方 ﹞机神颖悟,文学优敏。” 明 高启 《顾荣庙》诗:“军司 吴国 秀,机神夙超朗。”
(3).织机之神。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机神庙》:“机杼之盛,莫过於 苏 杭 ,皆有机神庙……相传 河南 子某者,迁居 钱塘 ,始教民织染,至今父子并祀,奉为机神。”
眸子
同“眸”。本指瞳人,泛指眼睛
善恶
好坏;褒贬。《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善恶书於史册,毁誉流於千载。”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朱熹 注:“褒贬。”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之三:“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
眉间
在二侧眉毛间、额部的平坦隆起;亦指紧接着鼻根上方的额骨或正中矢状断面通过此区的一点
且如
(1).假如,如果。《公羊传·隐公元年》:“且如 桓 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何休 注:“且如,假设之辞。”《水浒传》第九回:“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西游记》第八二回:“ 八戒 道:‘哥啊,且如我变了,却怎么问么?’”
(2).即如,就象。 唐 杜甫 《兵车行》:“且如今年冬,未休 关西 卒。”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且如那贫女,屋里姓 王 ,唤做 王有钱 。只因父母丧亡,水火盗贼害了家计。”《水浒传》第六回:“知客又道:‘你听我説与你: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
自非
(1).倘若不是。《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外内无忧;自非圣人,外寧必有内忧。”《汉书·董仲舒传》:“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彊勉而已矣。”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自非 王子晋 ,谁能常美好?”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
(2).自觉其非。 唐 韩愈 《复志赋》:“欲奔走以及事兮,顾初心而自非。”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 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俗眼
(1).浅薄势利的世俗人的眼睛。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2).借指浅薄、势利的庸俗人。 宋 梅尧臣 《吴冲卿鼓契》诗:“时移世异不改易,俗眼厌旧君前非。” 清 黄景仁 《题可堂印谱》:“吁嗟俗眼多,曲説中肝肺。”
(3).尘世中人的眼睛,借指凡夫俗子。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4).指一般人的眼睛。《花城》1981年第1期:“从那时候开始,他就爱上了物理学,开始用他那对敏锐、机灵的大眼睛去探索俗眼看不到的基本粒子。”
昏昏
(1).昏暗貌;阴暗貌。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 乐浪 之东,有背明之国……在 扶桑 之东,见日出于西方,其国昏昏常暗,宜种百穀。” 南朝 陈 阴铿 《行经古墓》诗:“霏霏野雾合,昏昏陇日沉。”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云溪王氏妇》:“步於沙莽中,天气昏昏,不能辨早暮。” 明 贝琼 《殳山隐居夏日》诗:“病客从教懒出村,两山一月雨昏昏。”
(2).糊涂;愚昧。《老子》:“众人昭昭,我独昏昏。”《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清 萧山庸闲叟 《秋女士赞》:“昏昏大吏,忽搆兵戎。”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危言为人所不乐闻,大抵愿昏昏以死。”
(3).神志昏沉;昏迷。 唐 温庭筠 《春江花月夜词》:“蛮弦 代 写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薛贺州》:“ 郑 人 薛鋭 仲藏 为 贺州 守,晚治事且退,意绪忽昏昏不佳,枕胡牀假寐。”《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早上开船,这客人情思还昏昏的,到了此刻,看见被囊开了,才晓得被人偷了去。” 叶圣陶 《城中·微波》:“他脑际有点昏昏,口里非常渴燥。”
(4).视力昏花模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吾郡中亦有一人……两目昏昏然,不甚见物。”
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眉目
(1) 眉和眼
(2) 面貌
眉目清秀
(3) 事情的头绪
把事情弄出点眉目来再走
(4) 文章的条理
在重要处划线以清眉目
晓然
明白貌。《荀子·王制》:“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於家而取赏於朝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的艺术与思想》:“《楚辞》的特创性,也必须要知道这一点,才能晓然于心。”
神会
(1).在心神上领会。 隋 王通 《中说·关朗》:“ 淹 曰:‘敢问藏之之説。’子曰:‘泯其迹,閟其心,可以神会,难以事求,斯其説也。’” 唐 白居易 《记画》:“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故其措一意,状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髣髴焉,若敺和役灵於其间者。” 明 沉鲸 《双珠记·师徒传习》:“含章自可贞,岂敢图侥倖。且向残编断简中神会而心领。”
(2).指迎神赛会。《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王氏 生下一个孩子,小名 喜儿 ,方纔六岁,跟邻舍家儿童出去看神会。夜晚不回。” 清 赵翼 《风气》诗:“戏场千步埒,神会八掆舆。”
为我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司寇
(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
(2) 姓
三代
指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