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舜臣江东十鉴六韵原文
十胜原无一胜终,谁云鉴此合江东。
徒因南渡君臣怯,勖以北征议论1*1公。
藉是便希成正统,谓他未可奏肤功。
扼吭拊背曾何有,楚尾吴头祇自穷。
都会上游应冀北,提封次者亦关中。
少师故是金阊侣,桑梓情牵识未通。
诗词问答
问:题李舜臣江东十鉴六韵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李舜臣江东十鉴六韵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题李舜臣江东十鉴六韵是什么体裁?答:七排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排律 押东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三
2. 李舜臣因宋高宗狃于偏安君臣皆委靡不振乃取赤壁以下十战之胜绘围系说为江东十鉴上之始言江东之人知有江东而不知有天下然言六朝君臣不能恢复中原之弊意在陈古讽时冀高宗闻而蹙动非其书果有当于天下之大势也
参考注释
江东
古时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也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据有江东。——《三国志·诸葛亮传》
避乱江东。——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起兵江东。
割据江东。
南渡
亦作“南度”。1.渡水而南。《楚辞·九章·哀郢》:“当 陵阳 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王逸 注:“渡,一作度。”《史记·晋世家》:“五年春, 晋文公 欲伐 曹 ,假道於 卫 , 卫 人弗许。还自 河 南度,侵 曹 ,伐 卫 。” 唐 柳宗元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诗:“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2).犹南迁。 晋元帝 、 宋高宗 皆渡 长江 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一:“ 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 。”《宋史·孝宗纪赞》:“ 高宗 以公天下之心,择 太祖 之后而主之,乃得 孝宗 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元 赵孟頫 《岳鄂王墓》诗:“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郁达夫 《题闽县陈贻衍西湖记游画集》诗之一:“南渡江山气不雄, 钱塘 苏小 可怜虫。”
君臣
(1).君主与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义;礼无违者,遂诣宾主之情。”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黄陶庵集外诗》:“当日君臣荒乐,文武酣嬉之状,如遇目前。”
(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 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云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药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吴金 害了个寒症, 陈小四 假意殷勤,赎药调理。那药不按君臣,一服见效, 吴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详“ 君臣佐使 ”。
北征
(1).犹北伐,向北征伐。《国语·吴语》:“ 吴王 夫差 既杀 申胥 ,不稔於岁,乃起师北征。”《隋书·豆庐毓传》:“﹝ 毓 ﹞从 赵仲卿 北征 突厥 ,以功授仪同三司。”《杨家将》第三二回:“今 杨 家人雄马壮,倘或部领北征,谁可抵敌?”
(2).北行,北上。《楚辞·九歌·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 洞庭 。” 汉 张衡 《南都赋》:“秽 长沙 之无乐,歷 江 湘 而北征。” 唐 陈子昂 《送贾兵曹入都》诗:“ 东山 宿昔意,北征非吾心。”
议论
评议讨论时表示的意见
正统
(1) 指党派、学派等一脉相传的嫡派
(2) 指王朝先后相承的系统
未可
不可
肤功
见“ 肤公 ”。
扼吭拊背
掐其喉而击其背。喻控制要害,前后夹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扼 江 十郡,其要七渡;负海七省,其要十津。外接岛夷,内防盗艇,如何而形格势禁,如何而扼吭拊背,愿闻其宜忌,可乎?”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厚集南北洋战舰,分拨出巡,为扼吭拊背之谋。” 陈光远 《请力争青岛电》:“踞巔盬脑,扼吭拊背,虽有智者,莫能有谋。”
何有
(1).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郑玄 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 崐山 何有?有瑶有珉。”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於何有哉?”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一:“意气倾人命,离隔復何有?”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怜惜、不爱重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 蒲 狄 乎!” 杨伯峻 注:“何有,古人习语,意义随所施而异,此谓心目中无之也。”《吕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国何有焉?” 杜预 注:“言讨家臣,无与国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瑶 何有焉?”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苟其人之恶,则於铭乎何有?”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顾虑、不在乎。《左传·昭公元年》:“ 吉 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诸 游 ?” 杨伯峻 注:“言不必顾虑 游氏 诸人。” 明 李贽 《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倘竟如此不净,则即使‘授受不亲’后来也就会‘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时便是一部《礼记》,也即等于《 * 》了,又何有于《蕙的风》?”
(6).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得。《左传·僖公十五年》:“获 晋侯 ,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预 注:“何有犹何得。”
(7).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李善 注:“言诸品物以类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无?言其多也。”
(8).哪里有,岂有。 汉 张衡 《西京赋》:“泽虞是滥,何有春秋?”《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岁之水也,洪涛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与赋哉!”
楚尾吴头
古 豫章 一带位于 楚 地下游, 吴 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亦泛指 长江 中下游一带地方。 宋 张孝祥 《念奴娇·欲雪呈朱漕元顺》词:“家在 楚 尾 吴 头,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 宋 朱熹 《铅山立春》诗:“雪拥山腰洞口,春迴 楚 尾 吴 头。”《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江 心内有两座山:一座唤做 金山 ,一座唤做 焦山 ……这两座山,生在 江 中,正佔着 楚 尾 吴 头。” 清 方文 《泊鲁港》诗:“竹郎木客忧垂槖, 楚 尾 吴 头患剥肤。” 太平天囯 宋溶生 《建天京于金陵论》:“ 金陵 乃名胜之区,王气之钟也,倚 钟 阜,瞰 长江 ,接天闕,枕后湖,龙蟠虎踞, 楚 尾 吴 头……其美利有不可胜言者。”
都会
都市
上游
(1) 河流靠近发源地的一段
黄河上游
(2) 比喻先进的地位
力争上游
(3) 上级
只恐上游知道
冀北
(1).《左传·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马之所生。”《南齐书·王融传》:“ 秦 西 冀 北,实多骏驥。”因以谓良马产地,并指人才荟萃之所。 唐 韩愈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伯乐 一过 冀 北之野,而马羣遂空…… 东都 固士大夫之 冀 北也。”
(2).指游牧地区。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徙帐幕南,空羣 冀 北。”
提封
(1).通共;大凡。《汉书·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 王先谦 补注引 王念孙 曰:“《广雅》曰:‘提封,都凡也。’都凡者,犹今人言大凡,诸凡也……都凡与提封一声之转,皆是大数之名。提封万井,犹言通共万井耳。”《汉书·食货志上》:“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
(2).犹版图,疆域。 隋 薛道衡 《老氏碑》:“ 牂牱 、 夜郎 之所, 靡汉 、 桑乾 之地,咸被声教,并入提封。”《旧唐书·东夷传·高丽》:“ 辽东 之地, 周 为 箕子 之国, 汉 家 玄菟郡 耳! 魏 晋 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长驱胡骑剪提封,谁夺龙沙斩将功。” 清 顾炎武 《海上》诗之三:“南营 乍浦 北 南沙 ,终古提封属 汉 家。”
关中
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为陕西的农、工业发达,人口集中之地区
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少师
(1).古代官名。“三孤”之一。 周 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地位次于太师。 北周 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一般为大官加衔,以示恩宠而无实职。参见“ 少保 ”。
(2).古代官名。乐官。《仪礼·大射》:“僕人正徒相大师,僕人师相少师。” 郑玄 注:“大师、少师,工之长也。”工,指乐工。《论语·微子》:“少师 阳 ,击磬 襄 ,入於海。”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我今天去拜访过了。一个是 太师疵 ,一个是 少师强 ,还带来许多乐器。”
(3).古称士之致仕者。《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就先生而谋宾介” 汉 郑玄 注:“主人谓诸侯之乡大夫也;先生,乡中致仕者……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於乡里。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金阊
苏州 有 金门 、 阊门 两城门,故以“金閶”借指 苏州 。 明 袁宏道 《与兰泽云泽叔书》:“ 金閶 自繁华,令自苦耳。” 清 李玉 《清忠谱·谱概》:“假旨横行緹骑,不平事,震动 金閶 。” 清 冯桂芬 《重修吴县学记》:“所辖 金閶 内外,比屋连甍,通闤带闠。”
桑梓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世先生同在乡桑梓。——《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