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戎小队到禅扉,蹋阁攀林兴不违。
赋似江淹频惜别,人如楚客送将归。
贝多树下花沾席,玳瑁潮边雨溅衣。
最是斑骓留不得,陆郎行处正芳菲。
诗词问答
问:《大将军孝扬弟饯别海幢寺即席有诗赋荅》的作者是谁?答:王士祯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王士祯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祯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渔洋山人精华录卷九
参考注释
元戎
主将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诗·小雅·六月》
不是元戎令,谁敢乱爬蹅。——《西游记》
小队
(1)
(2) 人数少的队伍
(3) 特指农业生产队
禅扉
(1).禅房。 唐 戴叔伦 《越溪村居》诗:“年来晚客寄禪扉,多话贫居在翠微。”
(2).指佛寺之门。 清 陈维崧 《花心动》词:“叩罢禪扉谁应?剩花底经幡,烟中斋磬。” 清 唐孙华 《同宪尹步至虎丘禅院观玉兰花》诗:“觅径入禪扉,幽芬袭几席。”
攀林
折取或拉下树枝。 南朝 宋 颜延之 《和谢监灵运》:“倚巖听绪风,攀林结留荑。”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憩花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不违
(1).依从。《论语·为政》:“子曰:‘吾与 回 言终日,不违,如愚。’”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不违者,无所怪问,於 孔子 之言,默而识之,如愚。”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曲:“恰才説来的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
(2).不远。《国语·齐语》:“天威不违颜咫尺。” 韦昭 注:“违,远也。”
(3).不休止。《左传·昭公二十年》:“徵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 杜预 注:“违,去也。”
(4).符合。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实欲使名实不违,徼倖路絶。”
惜别
舍不得离别
惜别之情
楚客
(1).指 屈原 。 屈原 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 唐 李白 《愁阳春赋》:“ 明妃 玉塞, 楚 客枫林,试登高而望远,痛切骨而伤心。” 唐 李商隐 《九日》诗:“不学 汉 臣栽苜蓿,空教 楚 客咏江蘺。” 宋 贺铸 《海陵西楼寓目》诗:“王孙莫顾 漳 滨卧,渔父何知 楚 客才。”
(2).泛指客居他乡的人。 唐 岑参 《送人归江宁》诗:“ 楚 客忆乡信,向家湖水长。” 唐 顾兆熊 《送友人归汉阳》诗:“罇前别 楚 客,云水思縈回。” 宋 柳永 《卜算子》词:“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 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贝多
(1).梵语的音译。意为树叶。古 印度 常以多罗树叶写经。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树。《佛说自誓三昧经》:“佛告天子:昔吾出家,以汝为证;诣贝多树,汝復为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贝多,出 摩伽陁国 ,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者多罗娑力叉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罗多梨。并书其叶,部闍一色取其皮书之。贝多是梵语, 汉 翻为叶。贝多婆力叉者, 汉 言叶树也。 西域 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 清 阎尔梅 《遂初园诗》:“东隣賸有逃禪地,更向 祗园 种贝多。”亦译作“贝多罗”。 清 吴伟业 《送张玉甲宪长之官邛雅》诗之三:“欲问辟支诸佛土,贝多罗树即关头。” 清 陈维崧 《贺新郎·中元感怀》词:“亟倩兰陀张浄饌,抛作贝多罗子,早勘破人间生死。”
(2).借指佛经。 唐 张鼎 《僧舍小池》诗:“贝多文字古,宜向此中翻。” 清 顾景星 《<楝亭集>序》:“贝多、金碧、象数、艺术,无所不窥。”
(3).传说中的国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周成王 元年, 贝多国 人献舞萑, 周公 命返之。”
玳瑁
(1) 热带和 * 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壳长很少超过二尺,具黄色斑纹的褐色大型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是贸易上的优良龟甲
玳瑁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
(2) 从玳瑁龟壳上取得的玳瑁片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斑骓
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唐 李商隐 《春游》诗:“桥峻斑騅疾,川长白鸟高。” 宋 晏几道 《玉楼春》词:“斑騅路与阳臺近,前度无题初借问。”
不得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陆郎
指 南朝 陈后主 宠臣 陆瑜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四·明下童曲》:“ 陈 孔 骄赭白, 陆郎 乘斑騅。徘徊射堂头,望门不欲归。” 唐 李贺 《夜坐吟》:“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 陆郎 去矣乘斑騅。” 王琦 汇解:“《乐府·明下童曲》:‘ 陈 孔 骄白赭, 陆郎 乘斑騅。’ 陈 孔 ,谓 陈宣 、 孔范 ; 陆 谓 陆瑜 。皆 陈后主 狎客。”
处正
犹裁决。《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领録天下之纲,综覈万事之要,邦国善否,出纳之由,莫不处正於会府也。”
芳菲
(1) 花草香美的样子
(2) 芳香的花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宋· 沈括《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