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太傅平章魏公咸淳庚午冬大雪遗安抚潜侍郎

作者:卢钺 朝代:宋代

原文

底用封书祷梵林,瑞霙先腊感由心。
豫知农亩宜禾稼,复喜边储足辇任。
民乐齐宫夸往昔,捷歌周戍属斯今。
燮调妙造推元老,治象阳明无伏阴。

诗词问答

问:《和太傅平章魏公咸淳庚午冬大雪遗安抚潜侍郎》的作者是谁?答:卢钺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卢钺的名句有哪些?答:卢钺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梵林

佛寺。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投胶》:“他鼾眠梵林,又谁知擒同臂鹰。我疑为緑林。” 清 唐孙华 《南广寺访印公大师》诗:“槐影缘碕岸,篱门识梵林。”

由心

任凭心意。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爵赏由心,刑戮在口。”

豫知

谓事先知道。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枕中》:“ 范子 曰:‘人有之,万物亦然,天地之间,人最为贵,物之生穀为贵,以生人与魂魄无异,可得豫知也。’”《汉书·丙吉传》:“时岂豫知天下之福,而徼其报哉!” 鲁迅 《伪自由书·推背图》:“听说,《推背图》本是灵验的,某朝某帝怕他淆惑人心,就添了些假造的在里面,因此弄得不能豫知了。”

农亩

1.亦作"农晦"。 2.犹乡野。 3.农田。 4.指农耕。

禾稼

谷类作物的统称。《墨子·天志下》:“刈其禾稼,斩其树木。”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结栋宇以免巢穴,选禾稼以代毒烈。” 唐 元稹 《赛神》诗:“庙中再三拜,愿得禾稼存。” 陈毅 《六国之行》诗:“海滨禾稼美,沙漠石油浓。”

边储

亦作“邉储”。指边防用的储备粮食或物资。《北史·魏阳平康王世遵传》:“﹝ 世遵 ﹞后颇行货贿,散费边储,是以声名有损。” 宋 苏辙 《侯利建京东漕进亮采河东漕》:“民食无匱而邉储有继。” 清 孙蕙 《濬河行》:“ 汴宋 营漕分四路,半作边储半国赋。” 戴裔煊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第三编第七章二:“而烽堠常警,边备莫撤,边储仍不可不备。”

民乐

民间的音乐

齐宫

斋宫。《汉书·宣帝纪》:“神光并见,或兴于谷,烛燿齐宫,十有餘刻。”

往昔

昔日;从前

往昔初阳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远在往昔的朦胧岁月中

燮调

(1).协和,调理。 唐 黄滔 《祭右省李常侍洵》:“天子乃擢 王褒 为諫议,昇 孝若 於貂璫,前彰润色之功,后养燮调之业。” 宋 王禹偁 《和杨遂贺雨》:“燮调赖时相,感应由圣君。”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以赋罢相》:“雨暘固自於天,感召岂无所主?儻燮调得人,则斯可有节。” 明 张居正 《谢免自陈疏》:“上不能燮调元化,佐明主以察璣衡;下不能振举宏纲,率群僚而修品式。”

(2).指宰相的政务。《旧唐书·崔昭纬传》:“擢於侍从之司,委以燮调之任。” 明 李东阳 《丙吉问牛》诗:“燮调知是三公职,只许当年 曲逆侯 。”

元老

古时称天子的老臣,现指政界年辈资望高的人

治象

古代记载政教法令的文字。《周礼·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孙诒让 正义:“凡书著文字,通谓之象。” 清 方苞 《读<仪礼>》:“独是三代之治象,与圣人彷徨周浹之意,可就其节文数度省想而得之。”

阳明

(1).阳光。《汉书·孔光传》:“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微, * 盛彊,侵蔽阳明,则日蚀应之。”

(2).光明。《后汉书·五行志二》:“或以为凤皇阳明之应,故非明主,则隐不见。” 唐 韩愈 《题炭谷湫祠堂》诗:“万生都阳明,幽暗鬼所寰。”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钱币》:“ 世皇 尝以钱币问太保 刘文贞公 ,公曰:‘钱用於阳,楮用於阴。华夏,阳明之区;沙漠,幽阴之域。今陛下龙兴朔漠,君临中夏,宜用楮币。’”

(3).指和蔼温顺的秉性。 清 方苞 《书直隶新安张烈妇荆氏行实后》:“天地之气,蔼然而温和者为阳,惨然而凛慄者为阴。凡妇人之顺於舅姑,宜於家人,慈於子姓者,皆阳明之发也;故其变也激而为义烈。”

(4).中医经脉名称。《周礼·天官·疾医》“参之以九藏之动。” 汉 郑玄 注:“脉之大候,要在阳明、寸口。” 贾公彦 疏:“阳明者,在大拇指本骨之高处,与第二指间。寸口者,大拇指本高骨后一寸是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热上则熏阳明,烂流络,流络动则脉结发,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

(5).指东方 青帝 。《云笈七籤》卷四九:“阳明主春,万童开门。”

(6).刚强。 明 李贽 《史纲评要·东汉纪·光武帝》:“ 光武 与 高祖 不同, 高祖 阳明, 光武 阴柔。”

(7). 明 王守仁 之号。《明史·王守仁传》:“ 守仁 天姿异敏……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 宋 周 程 二子后,惟 象山 陆氏 简易直捷,有以接 孟氏 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説。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伏阴

(1).盛夏中出现的寒气。谓气候反常。《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杜预 注:“伏阴,谓夏寒。”《国语·周语下》:“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

(2).旧时迷信,谓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后,灵魂即离体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为人禳灾除病。这种做法,称为“伏阴”。《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其时道士手举法器,朗诵灵章,虔心禳解,伏阴而去,亲奏星官,要保护 薛少府 重还魂魄,再转阳间。”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