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赠郑松溪原文
若拙性若愚,若性慵若懒,性若呆若痴性。只这底便是,造玄日用,果行得去,密应神机。
学解见知,声闻圆觉,增长根尘塞肚皮。
都无用,但死心塌地,寿与天齐。
金仙不在天西。
那碧眼胡儿不必题。
问性宗一着,从空自悟,命基上事,务实为基。
虚实相通,有无交入,混合形神圣立跻。
禅天净,看云藏山岳,月照松溪。
诗词问答
问:沁园春 赠郑松溪的作者是谁?答:李道纯
问:沁园春 赠郑松溪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沁园春 赠郑松溪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李道纯的名句有哪些?答:李道纯名句大全
李道纯沁园春 赠郑松溪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便是
(1).即是,就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僕便是鬼。’”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淡》:“若祗以平日之所飫闻习见者为平常,而以其罕闻骤见者为怪异,则怪异平常便是两事,经世出世便是两心。”
(2).即使;纵然。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便是 熊渠 、 养由基 、 李广 主名不审,无害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至于婚姻大事,儿女亲情,有贪得富的,便是王公贵戚,自甘与团头作对。”《红楼梦》第四九回:“便是不会,也没难处。”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
(3).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语气。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我离了他家门便是。”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小可 曹州 人氏 贾仁 的便是。”《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布衣 近日馆于舍亲 卜 宅,尊客过问,可至浮桥南首大街 卜 家米店便是。”
(4).只因为。《水浒传》第二一回:“那老儿见是 宋江 来,慌忙道:‘押司如何今日出来得早?’ 宋江 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许宣 道;‘娘子如何在此?’ 白娘子 道:‘便是雨不得住,鞋儿都踏湿了,教 青青 回家,取伞和脚下。又见晚下来。望官人搭几步则个。’”
(5).正是。 唐 元稹 《哭子》诗之三:“鐘声欲絶东方动,便是寻常上学时。”
造玄
谓达到玄妙之境界。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思入杳冥。则无我无物,诗之造玄矣哉!”
日用
(1) 日常生活的费用
(2) 日常生活应用的
果行
(1).果断的行动。《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参见“ 果行育德 ”。
(2).贯彻实行。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臣闻之道路本出先帝圣意,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宽剩钱以为它用,故更相駮难,遂不果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征安南》:“即 张永嘉 当局,曾议恢復 大寧 三卫 故地,使其説果行,亦必至僨辕取祸矣。”
神机
(1).指可以启闭开合的灵巧器械。《淮南子·齐俗训》:“神机阴闭,剞劂无迹,人巧之妙也。”
(2).指织布机。 汉 王逸 《机妇赋》:“解鸣珮,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杼,揽牀帷,动摇多容,俯仰生姿。”
(3).犹机运,时机。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羲书》:“若良运未协,神机无准,则腾精抗志,邈世高超。”《再生缘》第六三回:“悟彻神机一念真,便从极乐转金轮。”
(4).神异的禀赋。《宋书·殷琰传》:“主上神机天发,指麾克定,横流涂炭,一朝太平。”《周书·晋荡公护传》:“朕兄故 略阳公 ,英风季远,神机颖悟。”
(5).谓灵巧机变的谋略。 前蜀 韦庄 《闻官军继至未睹凯旋》诗:“已有 孔明 传将略,更闻 王导 得神机。” 前蜀 杜光庭 《贺收陇州表》:“伏惟陛下圣迈 黄轩 ,威超 周武 。运神机于掌内,动有成功;料勍敌于彀中,举无遗策。”《水浒传》第六七回:“ 呼延灼 道:‘不可追掩。 吴用 那厮,广有神机,若还赶杀,恐贼有计。’”
(6).谓心神。 唐 刘禹锡 《酬湖州崔郎中见寄》诗:“岂非山水乡,荡漾神机清。”《太平广记》卷七六引《逸史·安禄山术士》:“我对天子亦无恐惧,唯见 李相 ( 李林甫 )则神机悚战。”
(7).中医指生命活动的主宰。《素问·五常政大论》:“ 岐伯 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絶。” 王冰 注:“生源繫天,其所动静,皆神气为机发之主,故其所为也,物莫之知。是以神捨去则机发动用之道息矣。”
学解
犹学识。《宋书·恩倖传·徐爰》:“先朝尝以芻辈之中,粗有学解,故得渐蒙驱策,出入两宫。”《南史·王僧虔传》:“与 袁淑 、 谢庄 善。 淑 每叹之曰:‘卿文情鸿丽,学解深拔。’”
见知
(1).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 尧 舜 至於 汤 ,五百有餘岁。若 禹 、 皋陶 ,则见而知之;若 汤 ,则闻而知之。” 清 颜元 《存学编·总论诸儒讲学》:“其效使见知闻之者,知尊慕 孔 孟 ,善谈名理,不作恶,不奉释 老 名号。”
(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韩非子·难一》:“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於前,赏罚不弊於后,安有不葬之患。”
(3).受到知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飞廉 以善走事 紂 , 恶来 多力见知。 周武王 伐 紂 ,兼杀 恶来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 王逢原 见知 王荆公 ,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諛,初不及文字间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 嵩阳 守 重庆 , 铜梁 大司马 张襄宪公 佳胤 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
(4).为人所知。 清 侯方域 《管夫人画竹记》:“而天下之文雅鉴赏者,固虽欲观之,而祕阁禁严,不能到也,是终无由见知於世也。”
(5).见“ 见知法 ”。
声闻
(1).亦作“ 声问 ”。音信。《国语·越语上》:“寡君 句践 乏无所使,使其下臣 种 ,不敢彻声闻於天王。”《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 、 沉尹茎 相与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书·苏武传》:“前发 匈奴 时, 胡 妇适产一子 通国 ,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北史·儒林传下·刘炫》:“ 炫 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 丁晋公 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唐 北庭 节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镇留后 郭昕 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2).亦作“ 声问 ”。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南阳 宋仲子 於 荆州 与 蜀郡 太守 王商 书”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州耆旧传》:“ 商 字 文表 , 广汉 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 宋 沉辽 《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 声闻过情 ”。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证。”
圆觉
佛教语。指佛家修成圆满正果的灵觉之道。 南朝 梁元帝 《扬州梁安寺碑序》:“旃檀散馥,无復圆觉之风。” 宋 曾慥 《类说·佛书杂说·无漏法门》:“人弗为恶,通乎昼夜之道,而即所谓圆觉也。”《红楼梦》第一二○回:“方知 石兄 下凡一次,磨出光明,修成圆觉,也可谓无復遗憾了!”
增长
增进
通过学习增长了知识
根尘
佛教语。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尘。合称根尘。《楞严经》卷五:“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长老守钦见寄》之四:“根尘各清浄,心境两奇絶。” 清 黄宗羲 《泽望黄君圹志》:“深恨释氏根尘洗涤未浄。”
肚皮
〈方〉∶指腹部
都无
倘无,若无。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送之》词:“晚岁躬耕不怨贫,隻鸡斗酒聚比隣。都无 晋 宋 之间事,自是 羲皇 以上人。” 邓广铭 笺注:“‘都无’当作‘倘无’解。 陶渊明 生於 东晋 末年,卒於 刘宋 初年。其时内多篡弑之祸,而北方则先后分处於 十六国 统治下……故 稼轩 作此设词,以为若无 晋 宋 之间事,则彼自是 羲皇 上人耳。”
死心塌地
(1)
(2) 形容定下主意,不再改变
肖让听了,与 金大坚两个闭口无言,只得死心塌地,再回山寨入伙。——《水浒传》
(3) 心甘情愿
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接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水浒》
与天
谓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 韦昭 注:“与天,法天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 尹知章 注:“能持满者,则与天合。”《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持满者与天。” 司马贞 索隐:“与天,天与也。言持满不溢,与天同道,故天与之。”
金仙
指佛。 唐 李白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王琦 注:“金仙,谓佛。”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一折:“忽被閒情恼,徘徊夜未眠,月中乘兴去,还拟问金仙。” 清 姚鼐 《岳麓寺》诗:“试将万古怀,移问金仙术。”
不在
(1)
指不位于或处于某处
小王不在
我姐姐早不在机房上班上
(2)
婉称人去世了
长征干部大部分都不在了
碧眼胡儿
古代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清 末以来,则多指外国人。 张怀奇 《颐和园词》:“赤眉 米贼 倾畿辅,碧眼胡儿入禁城。”亦省作“ 碧眼胡 ”、“ 碧眼儿 ”。 唐 寒山 《诗》之二四四:“掘得一寳藏,纯是水精珠,大有碧眼胡,密拟买将去。” 清 湘灵子 《轩亭冤·演说》:“碧眼儿希望我 * 败。” 邹韬奋 《萍踪寄语》八:“海关上的上级职员,当然是碧眼儿,下级及卖气力的苦力,当然是当地的黑人。” 许地山 《危巢坠简·春桃》:“ 春桃 既不是弄潮儿底姊妹,也不是碧眼胡底学生。”
不必
无须,不一定,没有必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唐·韩愈《师说》
性宗
(1).佛教语。法性宗的简称,与法相宗同为大乘的两大宗派。以破相显性为宗旨。 清 钱谦益 《寄内衡法师书》:“古来判教,大率以《瑜珈》属相宗,《中论》属性宗。相先性后,似有浅深差别。”
(2).道家的一宗派,主张以修性为本。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道家有南北二宗,南宗不言性,北宗则曰性命双修……其学先了心性,谓之性宗;后以坐功得丹得药,谓之命宗,故曰性命双修。”
一着
亦作“ 一着 ”。1.本谓下棋落一子。亦指行事的一个步骤。 宋 陈亮 《与吕伯恭正字又书》:“方欲出耕於空旷之野,又恐无退后一着。” 明 杨慎 《大颠书》:“如善奕者常留一著, 欧公 之於 师鲁 留一著也。” 明 何良俊 《世说新语补·栖逸》:“二公平日对奕, 徐 高於 苏 ,是日 养直 拈一子,笑视 师川 曰:‘今日还须让老夫下此一著。’”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陈侍御奏摺》:“我之见事独迟,每每输人一著。”
(2).一件事。《景德传灯录·南岳金轮可观禅师》:“师问僧:‘作么生是覿面事?’曰:‘请师鉴。’师曰:‘恁么还当么。’曰:‘故为即不可。’师曰:‘别是一著。’”
(3).指武术的一个招数。《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女子收回左脚,把腿跟向地下一碾,轮起右腿甩了一个‘旋风脚’……这一着叫作‘连环进步鸳鸯拐’。”
(4).比喻一个计策或手段。 茅盾 《子夜》十一:“我早就料到有这一著,所以我上次劝你耐心笼络 曼丽 。” 张天翼 《清明时节》七:“他急着要决定一个办法,他全家的命运怎样,就全在这一着。”
亦作“ 一着 ”。一经接触。《晋书·贾充传》:“时 西域 有贡奇香,一著人则经月不歇。”
见“ 一著 ”。
空自
徒然;白白地。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樽酒谁为满,灵衣空自披。”《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不瞒长兄説,我自幼空自学了一身武艺,遭天伦之惨,奔波辛苦,数十餘年。” 清 李渔 《风筝误·诧美》:“令爱不堪偕伉儷,老堂空自费调停。”
上事
(1).正业。《管子·问》:“乡子弟力田为人率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
(2).指君事,国事。 汉 刘安 《上书谏伐南越》:“ 越 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
(1).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 嚣 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
(2).指所上的奏章。《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
(3).接任;就职。《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 延寿 下令,以来月朔日於待贤馆上事,受文武官贺。”《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甲子,詔:‘凡宰相召自外者,令百官班迎之;自内拜者,听行上事仪。’”
(4).处理公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中书门下官并於西省上事,以便礼仪。”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太常卿 封敖 於私第上事,御史弹奏,左迁国子祭酒。故事太常卿上日庭设九部乐,尽一时之盛。 敖 欲便於观閲,遂就私第视事。”
务实
(1) 从事实际工作
(2) 研究讨论具体问题
实相
(1).佛教语。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状态。《法华经·方便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支遁》:“追踪 马鸣 ,躡影 龙树 ;义应法本,不违实相。” 宋 王安石 《寄国清处谦》诗:“我欲相期谈实相, 东林 何必谢 刘 雷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话説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佛不坏假名而説实相。” 吕澂 《中国佛教源流略讲》第五讲:“实相是佛教的 * 观。”
(2).真相。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此正 满洲 行政之实相也。”
有无
亦作“ 有亡 ”。1.有或无。《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臣 楚国 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餘年,时从出游,游於后园,览於有无,然犹未能徧覩也。” 李善 注:“览於有无,谓或有所见,或復无也。” 汉 扬雄 《羽猎赋》:“驰弋乎神明之囿,览观乎羣臣之有亡。” 唐 贾岛 《送僧》诗:“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个不难,只取牢城营文册一查,便见有无。”
(2).指家计的丰或薄。《礼记·檀弓上》:“ 子游 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恶乎齐?’” 陆德明 释文:“有亡……一音无。” 孔颖达 疏:“亡,无也。言各随其家计丰薄有无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与宗族同其有亡。”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
(3).指有馀与不足。《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孙星衍 疏:“有为有餘,无为不足也。”按,《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韩愈 《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宋 苏轼 《过云龙山人张天骥》诗:“墟里通有无,垣墙任摧倒。”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中村庄走去,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韩愈 《处士卢君墓志铭》:“其弟 浑 ,以家有无,葬以车一乘於 龙门山 先人兆。”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其丧父也,以家之有无葬,故葬不缓。”
(5).古代哲学范畴。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无,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几神之区;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
混合
搀合,合在一起
把水和酒精混合起来
形神
(1).形骸与精神。《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唐 吴融 《谷口寓居偶题》诗:“不能尘土争閒事,且放形神学散仙。” 明 张居正 《答督抚吴环洲言敬事后食之义》:“僕以菲薄,待罪政府,每日戴星而入,朝不遑食,夕不遑息,形神俱瘁,心力并竭,于国家岂无尺寸效?”
(2).形貌神情。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栖逸》:“ 鋭 在 泽潞 ,有道人自称 卢老 , 鋭 馆之於家。一旦辞去,且曰‘我死当为君子。’因指口下黑子为志。及生 咸 ,果有黑子,其形神,即 卢老 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猴盗》:“次日,客酬讌,邀至其室,见柱上锁一小猴,形神精狡。” 清 梅曾亮 《原任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其形神清和舒平,动若有餘。”
(3).指造型艺术的外在物象和内在神韵。亦泛指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邢煦寰 《“意境”新识》:“它们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征是: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
(4).谓形肖神似。 宋 苏轼 《与何浩然书》:“且喜起居佳胜,写真奇絶,见者皆言十分形神,甚夺真也。”
禅天
佛教语。指修习禅定所能达到的 * 四重天(初重天至第四重天)。 宋 王安石 《示宝觉》诗之一:“翛然迥出山林外,别有禪天好浄居。”
山岳
又高又大的山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
诗词推荐
【双调】行香子 知足
秦竹村〔元代〕壮岁乡闾,养志闲居,二十年窗下工夫。高探月窟,平步云衢。一张琴,三尺剑,五车书。 【庆宣和】引个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