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比部持节广东

作者:苏籀 朝代:宋代

送范比部持节广东原文

羊城使者神仙中,苒苒叱驭凌云踪。
绣袂吾徒强掺执,解手一举南飞鸿。
君侯烜赫标肉谱,文正烈祖忠宣父。
典刑付托呼所钟,经国风规俨如故。
伤时嗟我思古人,遗直茂勋君世嗣。
春秋主盟由范氏,不战屈人从范智。
备尝世故无难易,出入淹回俱掌计。
世推汲偃似长孺,共怀下惠贤展喜。
鸟言夷面吾氓耳,岂弟公清渠自理。
声华本实警蛮貊,锋颖天然加峭利。
转粮遵海爰究度,併按三河应不避,追车少日便还朝,首出儒林冠循吏。

诗词问答

问:送范比部持节广东的作者是谁?答:苏籀
问:送范比部持节广东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籀的名句有哪些?答:苏籀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羊城

(1). 广州 的别名。 唐 高适 《送柴司户刘判官之岭外》诗:“海对 羊城 阔,山连 象郡 高。” 陈毅 《广东》诗:“高阁 羊城 接大荒,骋怀极望鬱苍苍。”参见“ 五羊城 ”。

(2). 契丹 设置的进行贸易的处所。《辽史·太祖纪上》:“置羊城于 炭山 之北以通市易。”

使者

(1) 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办事的人

欢迎来自亲密邻邦的友好使者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 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2) 比喻带来某种信息的人或事物

南国的人们也真懂得欣赏这些春天的使者。——《花城》

神仙

(1) 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

(2) 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苒苒

(1) 长势茂盛的

苒苒齐芳草,飘飘笑断蓬。——唐彦谦《移莎》诗

(2) 草木枝叶柔嫩貌

因风初苒苒,覆岸欲离离。——陈诩《龙池春草》

(3) 气味或烟尘轻飘的样子

木末北山烟苒苒,草根南涧水泠泠。——王安石《木末》

(4) 渐渐地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5) 悄然流逝的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柳永《凤归云》

叱驭

汉 琅邪 王阳 为 益州 刺史,行至 邛郲 九折阪 ,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因折返。及 王尊 为刺史,“至其阪…… 尊 叱其驭曰:‘驱之! 王阳 为孝子, 王尊 为忠臣。’”见《汉书·王尊传》。后因以“叱驭”为报效国家,不畏艰险之典。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下 岷关 而叱驭,寄切全都。” 宋 曾巩 《酬王正仲登岳麓寺阁见寄》诗:“叱驭犯冰雪,迴鑣驰九关。” 清 方文 《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 陈君 既叱驭, 刘子 亦弹冠。”

凌云

高耸入云

壮志凌云

吾徒

(1).我的门徒。《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犹我辈。 汉 班固 《答宾戏》:“ 孔 终篇於西狩,声盈塞於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 五代 伍乔 《龙潭张道者》诗:“他年功就期飞去,应笑吾徒多苦吟。” 明 高启 《送虚白上人序》:“ 虚白 之贤,不唯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

解手

(1) 排泄大小便

(2) 分手;别离

解手天涯良独难

(3) 解决

(4) 解决的办法

我教仁兄一着解手

一举

一次行动

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飞鸿

(1).指画有鸿雁的旗。《礼记·曲礼上》:“前有车骑,则载飞鸿。” 孔颖达 疏:“鸿,鸿鴈也。鴈飞有行列,与车骑相似,若军前忽遥见彼人有多车骑,则画鸿於旌首而载之,使众见而为防也。”

(2).虫名。《逸周书·度邑》:“ 发 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过野。”

(3).飞行着的鸿雁。 汉 马融 《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清 龚自珍 《点绛唇》词:“目送飞鸿,影入长天灭。”

(4).指音信。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自视雏鷇,望君飞鸿,四十餘年,事如梦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无端天外飞鸿到,传得家庭噩耗来。”

君侯

(1). 秦 汉 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战国策·秦策五》:“少庶子 甘罗 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此君侯指 吕不韦 , 不韦 封 文信侯 ,为 秦 相。《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

(2). 汉 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近日 南阳 宗惠叔 ,称君侯昔有美玦,闻之惊喜。”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宋 姜夔 《鹧鸪天》词:“曾共君侯歷聘来,去年今日踏莓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多感君侯惓惓垂问,某有心事,今不敢隐。”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君侯》:“ 卫宏 《汉官旧仪》:列侯为丞相相国者号君侯。”又云:“丞相之刺史及侍御史皆称卿,不得言君。盖其时丞相称君,而以列侯为之,故兼称君侯也。按:丞相称君,本沿 战国 之制: 田文 相 齐 封 孟尝君 , 苏秦 相 赵 封 武安君 是也。至如 谢万 谓 王述 曰‘人言君侯痴,君侯信自痴’, 李白 与 韩荆州 书,亦曰君侯,此则非列侯为相者。盖自 汉 以来,君侯为贵重之称,故口语相沿,凡称达官贵人皆为君侯耳。”

烜赫

(1).昭著;显赫。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三》:“以言事为罪,无烜赫之恶。” 唐 颜真卿 《赠裴将军》诗:“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我夜间配了公主,怎生烜赫!却今日来弄这个买卖,伴这个众生。”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有 文觉禪师 者出都,声势烜赫,骑从如云。”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序》:“海军统领 萨镇冰 展舲西指,声势烜赫。”

(2).辉耀。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五:“梦自旧居见城中红光烛天,如万炬烜赫。”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彗见东方柳宿,光芒烜赫,昭示天变。”

肉谱

指通晓姓氏族谱的人。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秦王 府仓曹 李守素 ,尤精谱学,人号为肉谱。”《宋史·韩溥传》:“ 溥 博学,善持论,详练臺阁故事,多知 唐 朝氏族……号为肉谱。” 元 柳贯 《今体诗六十韵赠饯正傅之官池阳》:“鸡窠对翁穉,肉谱繫仍昆。”

烈祖

(1).指建立功业的祖先。古多称开基创业的帝王。《书·伊训》:“ 伊尹 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 孔 传:“ 汤 ,有功烈之祖,故称焉。”《诗·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歌,乐既和奏。丞衎烈祖,以洽百礼。”《新唐书·叛臣传上·李怀光》:“考先王之道,烈祖之训,皆以刑佐德,俾人嚮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维扬生》:“此二人者非不欲创业垂统,为一朝烈祖,施后世而传无穷也。”

(2).用于对远祖的美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余烈祖于 西晋 ,始流播於 东川 。”

宣父

旧时对 孔子 的尊称。《新唐书·礼乐志五》:“﹝ 贞观 ﹞十一年詔尊 孔子 为 宣父 ,作庙於 兗州 。” 唐 白行简 《夫子鼓琴得其人》诗:“ 宣父 穷玄奥, 师襄 授素琴。”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坐于罇俎之南,鼓 有虞氏 之《南风》,賡之以 文王 、 宣父 之操。”《宋史·乐志十二》:“肃肃庠序,祀事惟明。大哉 宣父 ,将圣多能。”参见“ 宣尼 ”。

典刑

(1) 常刑

(2) 掌管刑罚

释之典型,国宪以平。——《汉书·叙传下》

(3) 受死刑

屈招药死了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 关汉卿《窦娥冤》

付托

见“ 付託 ”。

国风

(1).《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 周 初至 春秋 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也称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所揭露,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但也不尽是民间作品。

(2).国家的风俗。《史记·殷本纪》:“帝 武丁 即位,思復兴 殷 ,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於冢宰,以观国风。” 唐 宋中 《送韦参军》诗:“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俨如

(1).端庄貌。《新唐书·郭元振传》:“自朝还,对亲欣欣,退就室,儼如也。”

(2).宛如,好象。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民有积粟,野无饿殍,鷄犬牛羊散被草野,富庶充实,儼如承平之世。” 清 李天馥 《<溉堂诗集>序》:“鬚眉毕白,儼如 商洛 之就聘者。” 郭沫若 《苏联纪行》:“彼此本不相识,但国外相逢俨如旧友。”

伤时

因时世不如所愿而哀伤。 汉 王逸 有《九思·伤时》篇。 唐 杜甫 《通泉驿》诗:“伤时愧 孔父 ,去国同 王粲 。” 前蜀 韦庄 《中渡晚眺》诗:“ 魏王堤 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章五:“有的看见禾黍,发出国破的悲吟,有的生逢乱世,发出伤时的哀感。”

思古

怀古。 汉 班固 《西都赋》:“愿宾攄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汉 班固 《咏史》:“上书诣闕下,思古歌《鸡鸣》。”

遗直

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左传·昭公十四年》:“ 叔向 ,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 叔鱼 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 杜预 注:“言 叔向 之直,有古人遗风。”《陈书·孔奂传》:“ 世祖 曰:‘古之遗直,復见於卿。’” 宋 苏轼 《<田表圣奏议>叙》:“呜呼! 田公 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 清 徐开任 《咏史》:“ 汉 廷有遗直, 淮南 寝反谋。”

茂勋

丰功。《晋书·元帝纪》:“茂勋格於皇天,清暉光於四海。”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元功茂勋,若斯之盛。” 宋 陆游 《德勋庙碑》:“茂勋明德,烂然史册。”

世嗣

(1).犹世嫡。 汉 班固 《 * 通·三军》:“师行不必胜,故须其有世嗣。” 三国 魏 王粲 《玛瑙勒赋》:“御世嗣之骏服兮,表騄驥之仪则。”

(2).家世、后代。 唐 皇甫枚 《王知古》:“食毕,保母復问 知古 世嗣宦族及内外姻党, 知古 具言之。”

春秋

(1) 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2) 年龄

(3) 我国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4) 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主盟

(1).主持会盟。《左传·襄公九年》:“ 知武子 谓 献子 曰:‘我实不德,而要人以盟,岂礼也哉!非礼,何以主盟?’”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春秋》:“诸侯之主盟,自 齐桓 始也。”

(2).指倡导并主持某事。 宋 欧阳修 《试笔·苏子美蔡君谟书》:“自 苏子美 死后,遂觉笔法中絶。近年 君謨 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宋 陆游 《寄别李德远》诗之二:“復古主盟须老手,勉追 庆历 数公间。”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闺咏》:“若使天下词坛,姐姐主盟,小妹佐之,那些做歪诗的措大,怕不剥了面皮。”

(3).指做媒。《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媒人﹞坐定道:‘闻知宅上小娘子要说亲,老媳妇特来。’ 计安 道:‘有甚好头脑,万望主盟。’”

(4).盟主,首领。《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风月场中都总管,烟花寨内大主盟。”

屈人

(1).使人屈服。《孙子·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汉 扬雄 《法言·重黎》:“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前汉演义》第三六回:“欲要 匈奴 臣服,只有和亲一策……这乃是不战屈人的长策呢。”

(2).受委屈的人。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苗绅 贬 南中 , 崔相国 彦昭 其故人也,见而悯焉,呼 绅 至第而慰勉之曰:‘ 苗十 大是屈人!’”

(3).蒺藜的别名。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蒺藜》。

备尝

受尽;尝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上常亲执弓矢,率军后先导卫,备尝辛苦。”《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因此堕落,今生罚为贫儒,教你备尝鬼趣。”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九:“ 中国 的家庭制度与妇女地位,使做母亲的非备尝困苦不可。”

世故

(1) 通达人情,富有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

老于世故

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琐忆》

(2) 应酬;敷衍

他也世故了几句

(3) 生计

不治世故

(4) 世事变故

世故尚未夷

(5) 世交

世故相逢各未闲

难易

(1).艰难与容易。《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中:“立意之初,必有难易二涂,学者不能强所劣,往往舍难而趋易。” 清 彭端淑 《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翻印木刻》:“但议论的要点,和去年已不同:去年还是连环图画是否可算美术的问题,现在却已经到了看懂这些图画的难易了。”

(2).偏指艰难。《左传·昭公五年》:“敝邑虽羸,若早修完,其可以息师。难易有备,可谓吉矣。”《韩诗外传》卷二:“夫士欲立身行道,无顾难易,然后能行之。”

(3).偏指容易。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除此小寇,难易可知, 泰山 压卵,未足为喻。”

出入

不符之处,差距

有出入

淹回

见“ 淹徊 ”。

掌计

(1).掌管计簿之事。 宋 王安石 《兵部郎中沉立可依前官充三司户部判官制》:“还裨掌计之治,所以慰将命之劳。”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樊莹》:“部运者既关係切身,无敢浪费;掌计之人,又出入有限,无可蔽藏。”

(2).掌握考核。 宋 陈亮 《书职事题名后》:“牋奏一局之具眼,掌计一局之司命。”

鸟言

(1).犹鸟语。鸟鸣声。 唐 刘禹锡 《洛中早春赠乐天》诗:“花意已含蓄,鸟言尚沉吟。”

(2).说话似鸟鸣。比喻难以听懂的话。古指四夷外国之言。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餘家,皆鸟言夷面。”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安邦试录》:“鸟言卉服,何以有此?亦奇矣。”

岂弟

和乐平易。《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易岂弟。” 宋 欧阳修 《南省试进士策问》之二:“岂朝廷礼乐文物,万民富庶岂弟,必如是之勤且详,然后可以致之歟?” 清 黄宗羲 《密庵陆公墓碑》:“公为人岂弟,雅以济物为务。”参见“ 愷悌 ”。

公清

清廉无私。《三国志·吴志·潘濬传论》:“ 潘濬 公清割断, 陆凯 忠壮质直,皆节概梗梗,大丈夫格业。”《南史·何承天传》:“﹝ 承天 ﹞昔在西方与士人多不协,在郡又不公清,为州司所纠,被收繫狱,会赦免。”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忠勇公清,实东三省人杰。”

自理

自我照管调理;自行解决

经费自理

生活自理

声华

美好的名声;声誉

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 唐· 白居易《晏坐闲吟》

本实

本来的真实含义。 唐 孔颖达 《<周易正义>序》:“易者易也,音为难易之音,义为简易之义,得纬文之本实也。”

蛮貊

亦作“ 蛮貉 ”。亦作“ 蛮貃 ”。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 卭 筰 之货致之东海。”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威声振蛮貊,惠化钟 华阳 。”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包顺》:“按 包公 在当日已名动蛮貊如此。”原注:“指 西羌 于龙 呵 归 汉 ,慕 包拯 名,乞姓 包 事。”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蛮貃无知,没我恩德,虏运将絶,腥羶秽朝。”

锋颖

(1).尖细。 汉 挚峻 《报司马子长书》:“有能者见锋颖之秋豪。”

(2).锋快,尖利。 唐 裴铏 《传奇·周邯》:“忽见水精自井面跃出数百步,续有金手亦长数百尺,爪甲锋颖,自空拏攫水精。”

(3).指笔锋,笔势。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所见 宋 拓者,无虑十数本,率皆前小后大,锋颖亦前钝后鋭。”

(4).比喻立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唐 王勃 《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纵横振锋颖之才,吐纳积江湖之量。”

(5).比喻犀利的才辩。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括锋颖而如訥,韜修翰於彤管。”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逮於 战国 已降,去圣弥远,然后能露其锋颖,倜儻不羈。” 清 吴定 《方立中夫子时文序》:“先生貌癯而气清,话言温温,不见锋颖。”

(6).比喻卓越的才干,凌厉的气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砥礪锋颖,以榦王事。”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与士卒均辛苦,生其气势,见将军之锋颖,凛然有向敌之意。” 清 方苞 《书卢象晋传后》:“即未达之士,少见锋颖,即防其异日之难驯而豫遏焉。”

天然

(1) 自然赋予的;生来就有的;自然生成的;自然形成的

天然气

天然港湾

天然放射性

(2) 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瑞丰觉得假若 冠先生出头和 东阳竞争,他天然的应当帮助 冠先生。—— 老舍《四世同堂》

转粮

运送军粮。《史记·黥布列传》:“深入敌国八九百里,欲战则不得,攻城则力不能,老弱转粮千里之外。”

遵海

沿着海岸。《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 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 瑯琊 。”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十:“主船者曰:‘吾老於遵海,未尝遇此变。’” 郭沫若 《归去来·浪花十日》:“遵海而行,东手有浆岩的石山直达至岸。”

究度

计算;查考。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其餘 回 种,亦日以蕃息,不可究度。”

三河

泛指全国的江河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毛 * 《送瘟神》

不避

(1)

不回避,藐视困难和艰险

不避艰险

(2)

不让,不亚于,不差于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 禹。——汉·晁错《论贵粟疏》

少日

不多日;数日。《太平广记》卷三一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甄冲》:“至家少日而染病,遂亡。”《南史·褚彦回传》:“悉与亲游噉,少日便尽。”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 兢 ( 李兢 )至 湖南 ,少日遂卒。”

年少之时。 宋 辛弃疾 《定风波·暮春漫兴》词:“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金 元好问 《出山》诗:“少日漫思为世用,中年直欲伴僧閒。” 清 纳兰性德 《湘灵鼓瑟》词:“忆少日清狂,花间马上,软风斜照。”

还朝

返回朝廷。《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二十九年冬,还朝,上以御所乘苍鹰船上迎之。” 元 吴澂 《贾侯修庙学颂》:“ 至大 二年,还朝拜户部尚书。”《儒林外史》第一回:“入了 浙江 境,才打听得 危素 已还朝了。”

首出

杰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自 贾谊 浮 湘 ,发愤弔 屈 ,体周而事覈,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前辈 许棠 《过洞庭诗》,最为首出,尔后无继斯作。” 孙中山 《建国方略·不知亦能行》:“ 中国 为世界最古之国,承数千年文化,为东方首出之邦。”

林冠

森林中树木的上部枝叶相互连接成一大片

循吏

守法循理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唐 张说 《奉和赐崔日知》诗:“明主徵循吏,何年下凤凰?”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传之为体,大抵记公卿之行事, 迁 始传《循吏》, 晋 曰《良吏》。”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袁随园》:“平心而论,其为宰时,清勤明快,无愧循吏。” 章炳麟 《訄书·通法》:“一郡之吏,无虑千人,皆承流修职,故举事易而循吏多。”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