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石室饭僧诗

作者:谢灵运 朝代:南北朝

登石室饭僧诗原文

迎旭凌绝嶝。
映泫归溆浦。
钻燧断山木。
掩岸墐石户。
结架非丹甍。
藉田资宿莽。
同游息心客。
暧然若可睹。
清霄扬浮烟。
空林响法鼓。
忘怀狎鸥{鱼攸}。
摄生驯兕虎。
望岭眷灵鹫。
延心念净土。
若乘四等观。
永拔三界苦。

诗词问答

问:登石室饭僧诗的作者是谁?答:谢灵运
问:登石室饭僧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南北朝
问:谢灵运的名句有哪些?答:谢灵运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溆浦

亦作“溆浦”。水名。源出 湖南省 溆浦县 东南,流入 沅江 。《楚辞·九章·涉江》:“入 漵浦 余儃佪兮,迷不知吾之所如。” 王逸 注:“ 漵浦 ,水名。”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瞿溪山饭僧》诗:“迎旭凌絶嶝,暎泫归 漵浦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南朝 梁 陆倕 《思田赋》:“出郭门而东鶩,入 漵浦 而南迴。” 唐 张九龄 《故辰州泸溪令赵公碣碑铭》序:“ 辰阳 于远, 溆浦 迴邅。”

钻燧

上古的取火方法。燧:取火的器具。即用钻子钻木,因磨擦发热而爆出火星来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断山

陡峭壁立的高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世目 周侯 ,嶷如断山。” 南朝 梁 江淹 《江上之山赋》:“悵日暮兮吾有念,临江上之断山。” 唐 杜甫 《远游》诗:“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明 文徵明 《题画》诗:“冰禽飞去疎烟灭,目送秋光入断山。”

石户

(1).上古传说中的地名。《庄子·让王》:“ 舜 以天下让其友 石户 之农。”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 石户 ,地名。”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表》:“岂可逡巡固让,方示 石户 之农。”

(2).见“ 石户农 ”。

(3).石门。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瞿溪山饭僧》诗:“钻燧断山木,揜岸墐石户。” 南朝 梁 江淹 《杂词·构象台》:“苔蘚生兮绕石户,莲花舒兮绣池梁。” 宋 苏轼 《和孙同年卞山龙洞祷晴》:“我来叩石户,飞鼠翻白鸦。”

丹甍

朱红的屋脊。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瞿溪山僧》诗:“结架非丹甍,籍田资宿莽。”

藉田

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藉,通“ 籍 ”。《汉书·文帝纪》:“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三国 魏 曹植 《藉田说》之一:“春耕於藉田,郎中令侍寡人焉。” 宋 苏轼 《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帝阁》之四:“苍龙掛闕农祥正,父老相呼看藉田。”

宿莽

(1).经冬不死的草。《楚辞·离骚》:“朝搴 阰 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王逸 注:“草冬生不死者, 楚 人名曰宿莽。” 唐 独孤及 《垂花坞醉后戏题》诗序:“道士 张太和 伐薪为堰,封土以壅澮,余亦命薙氏治芜秽而剗宿莽。” 清 史震林 《高阳台》词:“垄头宿莽堪哀,有青青细草,禁得霜摧。”

(2).特指墓前野草。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观潮》:“不见射弩英雄,玉匣又陈宿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至座有良朋,车裘可共;迨宿莽既滋,妻子陵夷,则车中人望望然去之矣。”

(3).借指死亡。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今朝握手江湖上,劝蚤晚抛尘网,朱颜暗里销,白髮愁中长,你看今古英雄俱宿莽。”

(4).卷施草。《尔雅·释草》“卷施草拔心不死” 晋 郭璞 注:“宿莽也。” 郝懿行 义疏:“凡草通名莽,惟宿莽是卷施草之名也。”《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引《南越志》:“ 寧乡县 草多卷施, 江 淮 间谓之宿莽。”

同游

见“ 同游 ”。

亦作“ 同游 ”。1.互相交往。《国语·齐语》:“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荀子·法行》:“ 曾子 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这两位先生同里,少同学,长同游,壮同事。”

(2).一同游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王东亭 作 宣武 主簿,尝春月与 石头 兄弟乘马出郊,时彦同游者连鑣俱进。”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 平伯 同游 秦淮河 。”

(3).指同游者;同伴。 唐 许浑 《秋思》诗:“琪树西风枕簟秋, 楚 云 湘 水忆同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海公子》:“﹝ 张生 ﹞开尊自酌,恨无同游。”

息心客

指僧人。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瞿溪山饭僧》诗:“同游息心客,暖然若可睹。” 黄节 注:“诗以息心客目沙门也。”参见“ 息心 ”。

暧然

(1).昏暗不明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瞿溪山饭僧》诗:“同游息心客,曖然若可睹。” 唐 沉佺期 《饯远》诗:“曖然清轩暮,浩思非所任。”

(2).繁茂貌。 唐 蒋防 《日暖万年枝》诗:“谁道凌寒质,从兹不曖然?”

清霄

(1).天空。《文选·扬雄<甘泉赋>》:“腾清霄而軼浮景兮,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旎也。” 李周翰 注:“清霄,天也。”《艺文类聚》卷六九引 晋 张载 《羽扇赋》:“飘縞羽於清霄兮,拟妙姿於白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擎乐器者宣宣奏曲,响聒清霄;爇香火者洒洒烟飞,氤氲碧落。”

(2).指空中浮云。《文选·张衡<思玄赋>》:“涉清霄而升遐兮,浮蠛蠓而上征。” 吕向 注:“清霄,天边微云也。”

浮烟

亦作“浮烟”。飘动的烟气或云雾。 晋 左思 《吴都赋》:“飞爓浮烟,载霞载阴。” 唐 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明 高启 《赠醉樵》诗:“世间万事如浮烟,看棋何必逢神仙。”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余荣未光,弃若浮烟。” 姚雪垠 《长夜》五:“童年的生活想起空幻得像水上的浮烟。”

空林

(1).渺无人迹的树林。 晋 张协 《杂诗》之六:“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唐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 义公 习禪处,结构依空林。”

(2).木叶落尽的树林。 唐 章八元 《新安江行》:“古戍悬鱼网,空林露鸟巢。”

法鼓

佛教法器之一。举行法事时用以集众唱赞的大鼓。亦指禅寺法堂东北角之鼓,与茶鼓相对。《法华经·化城喻品》:“击于 * 鼓,而吹 * 螺。”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 唐 李白 《登瓦官阁》诗:“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红楼梦》第十五回:“早又前面法鼓金鐃,幢幡宝盖: 铁欖寺 中僧众摆列路旁。” 赵朴初 《东京大街上大步踏》诗:“广播车在前面讲着话,僧人的法鼓在后面打。”

忘怀

忘记;不放在心上

忘怀得失

狎鸥

《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沤,同“ 鸥 ”。后以“狎鸥”指隐逸。 南朝 梁 任昉 《别萧咨议》诗:“儻有 关 外驛,聊访狎鸥渚。” 明 李贽 《客吟》之二:“正是狎鸥老,又作塞上翁。”参见“ 鸥鷺忘机 ”。

摄生

养生(保养身体)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老子》。注:“摄,养也。”

兕虎

(1).兕与虎。泛指猛兽。《老子》:“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汉 张衡 《西京赋》:“威慑兕虎,莫之敢当。”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赴 * 而忘生,格兕虎於林谷者,勇人也。”

(2). 孔子 在 陈 绝粮,弟子有怨意,因召 子路 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见《史记·孔子世家》。后用为道衰不遇之典实。 宋 苏轼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吾道其非耶?野处岂兕虎!” 清 顾炎武 《与人札》:“老仁兄闭户著书,穷探今古,以视弟之久客边塞,歌兕虎而畏风波者,夐若霄凡之隔矣。”

灵鹫

(1).山名。在古 印度 摩揭陀国 王舍城 之东北,梵名 耆闍崛 。山中多鹫,故名。或云山形像鹫头而得名。 如来 曾在此讲《法华》等经,故佛教以为圣地。又简称 灵山 或 鹫峰 。《古诗类苑》卷一○二引 晋 庐山 诸道人《游石门》诗序:“ 灵鷲 邈矣,荒途日隔。”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钦鹿野之华苑,羡 灵鷲 之名山。”自注:“ 灵鷲山 ,説《般若法华》处。” 唐 刘禹锡 《送义舟师却还黔南》诗:“常説 摩围 似 灵鷲 ,却将山屐上丹梯。” 清 谭嗣同 《怪石歌》:“不然 天竺 亡 灵鷲 ,月黑深林歗猨狖。”

(2).山名。即 浙江 杭州 西湖 的 飞来峰 。传说由 印度 飞来。 宋 苏轼 《祭柳子玉文》:“顷在 钱塘 ,惠然我覯,相从半岁,日饮醇酎,朝游 南屏 ,莫宿 灵鷲 。” 金 元好问 《云峡》诗:“飞堕不嫌 灵鷲 小,奇探已觉 太湖 空。” 清 厉鹗 《西林过满月精舍》诗:“秋蟾圆几夕, 灵鷲 约同登。”

(3).山名。在 广东 曲江 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 瀧水 又南歷 灵鷲山 。山本名 虎羣山 ,亦曰 虎市山 ,以虎多暴故也。 晋 义熙 中沙门释僧 律 葺宇巖阿,猛虎远跡,盖 律 仁感所致,因改曰 灵鷲山 。”

(4).山名。在 江西 上饶 东南。一名 灵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广信府》:“ 灵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灵鷲山 。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

(5).峰名。在 山西 五台山 中台 之东南,亦称 菩萨顶 。峰有 真容院 ,黄教喇嘛 札萨克 居此。 清 陈梦雷 《拟游五台山不果》诗:“势控 太行 蟠巨镇,派分 灵鷲 落曇花。”

心念

(1) 思想

(2) 意念

净土

佛教指没有尘世庸俗气的清净世界

四等

(1).四种等级。《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汉书·王莽传上》:“ 周 爵五等,地四等,有明文。”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爵五等:公、侯、伯、子、男也。地四等:公一等,侯伯二等,子男三等,附庸四等。”

(2).指字音之四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每声復有四等,清、次清、浊、平也。”等韵学家以开、齐、合、撮为四等。

(3).即四无量心。《增一阿含经·序品》:“迦叶端思行四等。” 南朝 宋 谢灵运 《菩萨赞》:“爰初四等,终然十住。”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广行四等,被慈雨于枯根;大阐三明,惊法雷于群梦。”参见“ 四无量心 ”。

三界

(1).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 * 和无 * 。见《俱舍论·世分别品》。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则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 唐 寒山 《诗》之二一三:“可畏三界轮,念念未曾息。”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三界里,有取总灾危。”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庄子 见道十三四, 列子 见道十七八,丁 * 之未东,皆未脱离三界。”道教沿用其说而稍异。 唐 吕岩 《敲爻歌》:“似此逍遥多快乐,遨游三界最清奇。”

(2).犹三届,三期。《元史·选举志二》:“都监歷三界,陞务使,一周岁为满,月日不及者通理。务使歷三界,陞提领。”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