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仲容能豫流,放达蔑仪度。
嘉话至今传,犊鼻挂大布。
山公号精鉴,磬折心生慕。
累骑追婢归,或亦失贞素。
诗词问答
问:《五君咏题钱选画即效颜延年体竹林之游名艳典午延之著咏黜山王而标以五君其四·阮咸》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遇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六
参考注释
仲容
(1).古代相传 高阳氏 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 苍舒 、 隤敳 、 檮戭 、 大临 、 尨降 、 庭坚 、 仲容 、 叔达 ,齐圣广渊,明允篤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愷。” 南朝 梁 刘峻 《辩命论》:“是使 浑敦 、 檮杌 ,踵武於 云臺 之上; 仲容 、 庭坚 ,耕耘於巖石之下。”参见“ 八愷 ”。
(2). 晋 阮咸 的字。“竹林七贤”之一。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始平》:“ 仲容 青云器,实禀生民秀。” 唐 杜甫 《示侄佐》诗:“ 嗣宗 诸子姪,早觉 仲容 贤。” 仇兆鳌 注引《晋书》:“ 阮咸 ,字 仲容 , 籍 之姪。” 明 何景明 《送范以载之南京》诗:“曾陪竹林醉,今识 仲容 才。”
放达
放肆,不拘礼法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世说新语·任诞》
仪度
(1).浑天仪的度数。用以测日月星辰的行度。《东观汉记·明帝纪》:“登灵臺,正仪度。”《后汉书·律历志中》:“当据仪度,下参晷景。”《后汉书·明帝纪》:“朕奉郊祀,登灵臺,见史官,正仪度。” 李贤 注:“仪谓浑仪,以铜为之,置於灵臺,王者正天文之器也。度谓日月星辰之行度也。”
(2).礼仪法度。 宋 曾巩 《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 閭丘 夫人为身治家,皆应仪度。” 宋 叶适 《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宏词人世号选定两制,其初为职事官,养岁月,熟仪度而已。”
(3).仪容风度。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秩满来府,始获拜之,仪度表表,望而知其不凡。” 明 李东阳 《侍读陆公行状》:“﹝ 陆鉞 ﹞敷纳详恳,仪度庄飭。”《明史·王观传》:“﹝ 王观 ﹞性耿介,仪度英伟,善谈论。” 清 薛福成 《庸庵笔记》卷三:“ 高宗 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乃曰:‘若辈中安得此解人?’”
嘉话
(1).善言,有教益的话。 晋 张协 《七命》:“虽在不敏,敬听嘉话。” 宋 范仲淹 《养老乞言赋》:“纳老成之嘉话,阐诞敷之休命。” 宋 苏轼 《赐韩绛到阙生饩口宣》:“想见老成,渴闻嘉话,特颂牢醴,以劳驂騑。”
(2).佳话。流传一时,当做谈话资料的好事或趣事。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后汉纪·光武帝》:“入诗正是嘉话。”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又恭值 高宗 纯皇帝 御宇周甲,五世同堂,曼福庞釐,君民同庆,则诚昇平嘉话。” 清 王韬 《淞隐漫录·沉荔香》:“昔 杨铁崖 有鞋杯,今 沉荔香 有屐杯,亦一时风流嘉话也。”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犊鼻
(1).见“ 犊鼻褌 ”。
(2).针灸穴位名。位于髌骨韧带内外侧各一横指凹陷处。
大布
(1).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 卫文公 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杜预 注:“大布,粗布。” 晋 陶潜 《杂诗》之八:“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2).指宽幅的棉制土布。《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又往下看去,见是 孔 陵蓍草, 尼山 石砚……其餘便是 山东 棉绸、大布。”
(3).古代货币名。 王莽 所铸的十布之一。《汉书·食货志下》:“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
山公
(1). 晋 山涛 的别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始平》:“ 郭奕 已心醉, 山公 非虚覯。”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松》:“尤长启事,不减 山公 。”参见“ 山公启事 ”。
(2). 晋 山简 ,时人亦称 山公 。 简 字 季伦 , 山涛 幼子,性嗜酒,镇守 襄阳 ,常游 高阳池 ,饮辄大醉。后世诗词中或用为作者自况,或借称嗜酒的朋友。 唐 李白 《秋浦歌》之七:“醉上 山公 马,寒歌 宁 戚 牛。” 宋 辛弃疾 《乌夜啼》词:“江头醉倒 山公 ,月明中。” 郁达夫 《南天酒楼饯别映霞》诗之一:“ 山公 大醉 高阳 夜,可是伤春为柳枝。”
(3).古代指代表山神受享祭的男子。《后汉书·宋均传》“ 浚遒县 有 唐 后 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以为公嫗” 唐 李贤 注:“以男为山公,以女为山嫗,犹祭之有尸主也。”
(4).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又养一猿名山公,尝以之随逐。月夜泛 江 登 金山 ,击铁鼓琴,猿必啸和。”后因以称猿猴为“山公”。
(5).雄性山魈。《太平广记》卷四二八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斑子》:“山魈者, 岭 南所在有之……雄者谓之山公,必求金钱;遇雌者谓之山姑,必求脂粉,与者能相护。”参见“ 山丈 ”。
精鉴
见“ 精鑑 ”。
亦作“ 精鉴 ”。明于鉴别。亦指高明的识别力。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欲求士之贤愚,在於精鉴博采之而已。” 五代 齐己 《爱吟》:“传写会逢精鉴者,也应知是咏閒情。”《宋史·儒林传四·吕祖谦》:“尝读 陆九渊 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曰:‘此必 江西 小陆 之文也。’揭示,果 九渊 ,人服其精鑑。” 王先谦 《与缪荃孙书》:“ 石州 文除 祁 赵 两碑志外,无可入选,足徵精鉴。”
磬折
(1).弯腰。表示谦恭。《礼记·曲礼下》:“立则磬折垂佩。”《后汉书·马援传》:“ 述 鸞旗旄骑,警蹕就车,磬折而入。” 李贤 注:“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 唐 杜甫 《遣遇》诗:“磬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是夕月明,余步阶上,仰见树杪两红衣人向余磬折拱揖,冉冉渐没。” 章炳麟 《訄书·明独》:“总是杂术也,以一身教乡井,有贤不肖,或觵之,或挞之,或具染请之,皆磬折而愿为之尸,父师之独也。”
(2).犹言卑躬屈膝;受屈辱。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板屋欲雨》诗之十三:“展转逢彼怒,磬折自心酸。”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使八旗之无餉乾甲米,则岁节五百万而赢。今几十三万万矣。以是通商惠工而实军府,何功之不成,而何师之不举?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
(3).泛指人身、物体或自然形态曲折如磬。《周礼·考工记·韗人》:“为皋鼓,长寻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 郑玄 注:“磬折,中曲之,不参正也。” 唐 杜元颖 《玉水记方流》诗:“斗迴虹气见,磬折紫光浮。”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异时 浦港 磬折以趋海。”《隐居通议·诗歌四》引 元 黄载 《斗蟆图诗》:“髯翁磬折目胜负,突眼老嫗探头覷。”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三:“兴至则乔装挥麈,俯仰磬折,摹写曲情。”
(4).形容声音抑扬宛转。《文选·潘岳<笙赋>》:“诀厉悄切,又何磬折?” 李善 注:“磬折,言其声若磬形之曲折也。”
贞素
(1).贞纯素朴。《三国志·吴志·是仪胡综传论》:“ 仪 清恪贞素。” 南朝 梁 陆倕 《拜吏部郎表》:“ 阮咸 贞素,屡荐未登。” 元 张雨 《赠惠山僧天泽》诗:“ 吴下 多名淄,上人特贞素。”
(2).指清白的节操。 唐 常建 《古意》诗:“富贵安可常,归来保贞素。” 明 陆粲 《赠别王直夫》诗:“相期保贞素,岁晚同金兰。” 清 钮琇 《觚賸·云娘》:“妾以一妇人,奋衞长途,迄於安吉,所以报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义,玷我贞素耶?”
(3).指幽静寂寞的生活。 唐 李贺 《房中思》诗:“月轩下风露,晓庭自幽涩;谁能事贞素,卧听莎鷄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