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拼音:wú ,注音:ㄨˊ ,部首:口,笔画:7
五笔:KGDU,五笔98:KGDU,繁体字:吳
统一码:5434 ,郑码:JAGD,仓颉码:RMK,四角码:60804
康熙字典笔画:吴:7;吳:7; 分解查字:口天(koutian),笔顺,竖折横横横撇捺,
异体字:呉

康熙字典【丑集上】【口字部】吴

俗吳字。
【吳志·薛綜傳】無口爲天,有口爲吴。
【正字通】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
【正韻】吳字註亦作吴,非。(吳)(古文)𡗿𡗾【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𠀤音吾。國名。
【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
【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
【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亦縣名。
【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又【說文】郡也。
【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
【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
【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又【齊語】西服㳅沙西吳。
【註】雍州之地。又天吳,水神也。
【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又【說文】姓也。
【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又【方言】大也。
【說文】大言也。
【詩·周頌】不吳不敖。
【傳】吳,譁也。又【魯頌】不吳不揚。
【說文註】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說文》《釋文》俱云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又【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
【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又與娛通。
【詩·周頌】不吳不敖。
【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查看《康熙字典》扫描版吴在《康熙字典》第179页 第7字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吴康熙字典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在线康熙字典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