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典故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或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
历史典故(第1页):
- 桃李年
- 桃李待郎归
- 桃李满天下
- 桃林之野
- 桃梗漂流
- 桃源洞
- 桃花女
- 桃花扇底风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桃花源
- 桃莱
- 桐乡吏
- 桐封
- 桐材
- 桐江钓叟
- 桑中之约
- 桑妇喻
- 桑弘羊
- 桑户返真
- 桑无附枝麦穗两歧
《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何彼秾矣》用“华如桃李”来形容王姬的艳丽容貌。后以“桃李年”或“桃李时”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和美丽的容貌。唐.
宋.王谠《唐语林》卷六:“补遗”:“韩退之有二妾,一曰绛桃,一曰柳枝,皆能歌舞。初使王庭凑,至寿阳驿,绝句云:‘风光欲动别长安,春半边城特地寒;不见园花兼巷柳,
唐.白居易《长庆集》卷六六《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桃李,指桃树和李树,用以比喻所栽培的学生或所举荐提拔的人才;满天下,极言
《尚书.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旧题汉.孔安国“传”:“山南日阳,桃林在华山东,皆
《战国策.齐策三》载:苏代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淄水出泰山莱芜原)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治做)子以为人,至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遇二仙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
元.王晔《破阴阳八封桃花女》杂剧叙述:洛阳村周公善于卜算,但却常为桃花女所破。二人斗法,情景离奇。最后周公服输,桃花女则嫁给周公之子为妻。桃花女的故事在元代比较
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桃花扇,是歌女歌唱时用以掩口和搧风的。后人用此语句常咏歌舞。元.张可久
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音贵)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句出自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著名词作,语言清丽,色调鲜明,意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六《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左传.昭公七年》:“(季孙)曰:‘吾与子桃,郕反,谁敢有之?是得二郕也。鲁无忧,而孟孙益邑,子何病焉?’辞以无山,与之莱、柞。乃迁于桃。”春秋时,楚灵王建造了
《汉书.朱邑传》:“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爱利,对人仁爱,不与人争利),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
《吕氏春秋.重言》:“成王(周武王之子,名姬诵)与唐叔虞(名虞,周武王之子,成王弟)燕居(闲居),援梧(一作桐)叶以为珪(珪,或作圭,古代作为瑞信的玉),而授唐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桐树的木制成琴,音声胜过任何树木。故后用以指代琴之典。唐.杜牧《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严光传》:“严光宋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除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唐.李
《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注:同“邀”)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中写一对青年男女在桑林中约会的经过,后以“桑中之约”为男女幽会的密约。《聊斋
《列子.说符》:“晋文公出会(指召会群臣),欲伐卫(春秋时的小国)。公子锄(《艺文类聚》卷八十八引作“公子鉏”)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
《汉书.食货志下》:“元封元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斡天下盐铁。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
《庄子.大宗师》:“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遍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
《后汉书.张堪传》载: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他在渔阳作太守官时,“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