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帜易帜
历史典故
拔帜易帜怎么写好看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公元前二〇四年,汉将韩信率军数万攻打赵国。赵王歇及主将陈余,聚兵二十万在井陉口迎战。离井陉口三十里处,韩信“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偏僻小路)革(音bì,依靠山的掩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败逃,这里是佯败),必空壁逐我,若(指二千军)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韩信命万人背水列阵,与赵军决战,赵军出击不能取胜,“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驱入赵壁,皆拔赵帜,立汉赤帜二千。”
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崛起异军,拔赵帜而树汉帜。”
连动 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萆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描写取代之语。也作“拔旗易帜”、“拔赵帜,树汉帜”、“拔赵帜,易汉帜”、“拔赵易汉”、“拔赵帜立赤帜”、“拔帜立帜”、“拔帜树帜”。
词语分解
- 拔帜的解释 .见“ 拔赵帜易汉帜 ”。.犹言另树一帜。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四:“ 樊榭 词拔帜於 陈 朱 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谓 白石 拔帜於 周 秦
- 易帜的解释 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改变政治方向、宗旨或投向对方
历史典故推荐:义无所辞
宋·王安石《上曾参政书》:“害有至于死而不敢避者,义无所避之也;劳有至于病而不敢辞者,义无所辞之也。”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拔帜易帜历史
公众号
赞
纠错
猜你喜欢
颜子巷的历史解释
同颜回陋巷。唐王贞白申州的历史解释
北周改郢州置,治所在李门的历史解释
同李膺门。唐杜正伦冬崔圆的历史解释
生卒清河东武城今山东御沟流叶的历史解释
同御沟红叶。明谢谠四陶潜柳的历史解释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长吏的历史解释
地位较高的官吏。战国拾遗的历史解释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白龙洞的历史解释
在今广西桂林市南之南陈新甲的历史解释
生卒长寿今属四川人。袁枚的历史解释
生卒清浙江钱塘人,字乌里雅苏台统部的历史解释
清代政区名。首府在乌卧佛院的历史解释
在今四川安岳县北六十元宣洪的历史解释
敬先子。仕至光禄少卿蔚州玉皇阁的历史解释
又称靖边楼。在今河北安塞堡的历史解释
北宋置,属绥德军。在蔺市的历史解释
在今重庆涪陵区西蔺市风张风势的历史解释
犹言装疯卖傻。元李寿趋利避害的历史解释
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张夔的历史解释
宋潮州黄冈镇人,字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