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炉
历史典故
投炉怎么写好看
《太平御览》卷四一五引《纪闻》:“(李)娥父,吴大帝(孙权)时为铁官冶,以铸军器;一夕炼金,竭炉而金不出。时吴方草创,法令至严,诸耗折官物十万,即坐斩;倍又没入其家(指没为官奴),而娥父所损数过千万。娥年十五,痛伤之,因火烈,遂自投于炉中。赫然烛天,于是金液沸涌,溢于炉口,娥所蹑(音niè踏踩,此指脚下所登穿)二履,浮出于炉,而身化矣。”
在这个带神话色彩的故事中,李娥以身投炉,竟使金液沸涌流溢,避免了耗损,保全了父命。旧以此用为孝女的典故。鲁迅《朝花夕拾.后记》:“如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刻的《百孝图》,前有纪常郑绩序,就说:……况迩来世风日下,沿习浇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且择古人投炉埋儿为忍心害理,指割股抽肠为损亲遗体。”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珠玑咳睡
珠玑:珠玉。汉.赵壹刺世疾邪赋:“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因以“珠玑咳唾”比喻谈吐或文词美如珠玉。晋书.夏侯湛传:“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宋.陈师道嘲秦观诗:“若为借与春风看,无限珠玑咳唾中。”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投炉历史
公众号
赞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