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藏谤
历史典故
名山藏谤怎么写好看
《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汉书.司马迁传》:“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后汉书.蔡邕传》:“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传后世。”
名山藏谤,原意是指把怨谤讽刺的作品藏于大山之中,以便后世保存流传。后因以比喻撰写著作,传给后人。
清.赵执信《饮改之斋中观其近笔数首》诗:“偶逢快士通唱酬,敢向名山藏怨讽。”清.杭世骏《出国门作》:“穷檐肯负名山业,史稿还堪证昔非。”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与世沉浮
犹言随波逐流,附和世俗。南朝梁张缵让吏部尚书表: “山巨源山涛意在拔奇,不免与世沉浮。” 参见:○与世推移 偏正 和人世间的潮流一起沉浮。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名山藏谤历史
公众号
赞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