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历史典故
形容志趣相同的人彼此互相呼应。《易经》上说:声调相同,就产生共鸣;气息相同,就互相吸引;水往低处流,火往干燥处烧;云跟随龙,风跟随虎。圣人的作为,使万物自然而然的感应,真情得以显露;因而,以天为本,向上发展;以地为本,向下扎根。这就是万物各依其类别,相互聚合的自然法则。
【出典】:
《易·乾·文言》:“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晋杨方《合欢诗》:“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我情与子亲,譬如影追躯。”
其他 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或志趣相同气质相类者互相呼应聚合。语出《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宋·秦观《十二经相合义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谓同类而相感者也。”△多用于描写志趣相同的人聚合在一起。→类同相召↔集苑集枯 也单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声相求”。
词语分解
- 同声的解释 1 ∶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2 ∶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同声相应3 ∶众口一辞;随声附合台下同声叫起好来4 ∶言语腔调相同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清· 李渔闲情偶寄
- 相求的解释 互相寻求。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之二:“离鸟夕宿,在彼中州;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十二:“芳树自妍芳,春禽自相求。”
历史典故推荐:铁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工部特制的铸在铁板上的榜文,象征这道律令如铁一般刚硬不变。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1368-1398年在位,字国瑞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历史
公众号
赞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