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之四海而皆准

历史典故

    道应为天下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用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为准则,后则泛指真理适用于所有环境。曾子认为,孝直立而塞满天地,横放横溢四海,前后没有时间限制,东、西、南、北,所有地区,都应以它为准则。正如《诗经》所说,东西南北,没有不信服的。

【出典】:

    《礼记·祭义》:“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例句】:

    明·宋濂《原文》:“斯文也,贤者得之,则放诸四海而准。” 《毛泽东选集·中国共6*6*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其他 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正确。语本《礼记·祭义》:“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一个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个谬论,常常是矛盾重重。”△用来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无论用在什么地方都是正确的。也作“放诸四海而皆准”、“放诸四海而准”。

历史典故推荐:世事炎凉

宋·文天祥指南录·杜架阁:“昔趋魏公子,今世霍将军,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放之四海而皆准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典故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