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知政事
历史官职
参知政事怎么写好看
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始以尚书左丞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其后,非三省长官而加此衔者为宰相。宋太祖乾德二年(964),置为副宰相,辅助宰相处理政事。开宝六年(973),患宰相赵普专权,始命赴都堂与宰相同议公事,并与宰相轮日知印押班。太宗至道二年(996),罢知印押班,非议军国政事不得升都堂。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以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复置,正二品。辽朝南面朝官中书省置。西夏亦设。金朝尚书省置二员,从二品,与左、右丞合称为执政官,为左、右丞相之副手,佐治省事。元朝置为执政官,从二品,职位次于左、右丞,为副宰相,参议政务,同署中书省事。初置一人,后增为二至三人,文宗至顺元年(1330)定置二人。其尚书省亦置。明初沿置于中书省,从二品,洪武九年(1376)废。
官名。简称“参政”。宋朝正式设此官,为宰相的副职,即副宰相。以后的金、元、明、清、民国都设此官,名称虽同,但职权不一样,详见“参政”条。见《宋史·职官一·参知政事》。
词语分解
- 参知的解释 .验证确知。《孔子家语·本命解》:“﹝女子﹞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参与主持。《北齐书·司马子如传》:“朝夕左右,参知军国。”
- 政事的解释 政府施政的事务过问政事详细解释.政务。《书·皋陶谟》:“政事懋哉!懋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
历史官职推荐:大兴令
官名。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年改京县万年县为大兴县,万年令改称大兴令,与长安县同治大兴城内。至唐复为万年令,为“赤县令”之一,参见该条。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参知政事历史



猜你喜欢
华荣庄的历史解释
在今云南华坪县东北五光绪政要的历史解释
书名。近人沈桐生辑。枝附影从的历史解释
枝条附从树干,影子追婀娜多姿的历史解释
并列婀娜,柔软而美好养育兵的历史解释
清代为解决八旗余丁生朝阳区的历史解释
旧区名。年由吉林市设禁中的历史解释
也称省中,即宫禁之内王纪的历史解释
明山西芮城人,字惟理意前笔后的历史解释
谓作书之际,先于心中金华学派的历史解释
即婺学。冶亭的历史解释
即冶城。故址在今江苏下舍镇的历史解释
在浙江省德清县东南部马千乘的历史解释
明四川忠州人。官石砫朝不虑夕的历史解释
亦作朝不谋夕,朝不及章彝的历史解释
生卒唐吴兴人。肃宗末白樟镇的历史解释
在福建省闽清县中部梅黑城的历史解释
在今内蒙古武川县南。孟门县的历史解释
唐贞观二年置,属石州漯河市的历史解释
年当地解放后由郾城县东亭镇的历史解释
即今河北定州市东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