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
历史官职
巡抚怎么写好看
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①宋朝巡视安抚地方之特遣官员。宋制,地方诸州遇有灾伤,则遣廉访民瘼之官员,有巡抚大使、副大使、安抚使、副使等,其官卑者不加使名,只称巡抚。以其职责为巡视安抚,故名。为临时性设置,事毕则解。② 明、清地方长官。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懿文太子巡抚陕西。永乐十九年(1421),始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然非地方专任之官,遇事则遣,事毕复命,即或停遣。自宣德五年(1430)始,各省专设,遂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加都御史衔。其名称以管辖之地区与职责之不同而时相参错。如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 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佥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加调整,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员,正式成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每逢乡试,则充监临官,总摄场务。武科充主试官。标下有参将、游击等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定制为从二品。雍正元年(1723)定巡抚衔制,由侍郎授者,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由学士、副都御史及卿员、布政使等官授者,俱为右副都御史; 由左佥都御史或四品京堂、按察使等官授者,俱为右佥都御史。乾隆十四年(1749),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则由吏部请旨定夺。如兼侍郎衔者则为正二品。清末宣统(1909—1911)间,军政、盐政厚集中央,督、抚之权大削。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
官名。明置,洪武二十四年,遣皇太子标巡抚陕西,非地方长官。后宣德年间在关中、江南等地专设巡抚,以后各省都设,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沿明制,巡抚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军事、吏治、刑狱、民政等。见《明史·职官二》、《清史稿·职官四》。明清的巡抚,或因兼兵部侍郎衔,也称抚军;又因其例兼都御史或副都御史,故又称抚院。
词语分解
- 巡抚的解释 古代官名,明代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军政、民政的官员详细解释.巡察安抚。 汉 班固 《车骑将军窦北征颂》:“亲率戎士,巡抚疆城。”《北齐书·后主纪》:“是月,以水涝遣使巡抚流亡
- 巡的字典解释 巡 ú 到各处去,来回走动查看:巡弋(指舰艇在海上巡逻)。巡游。巡天(指在天空巡游)。巡回。巡抚。巡视。巡幸(古代特指帝王出巡到达某地)。巡逻。 酒席上给全座依次斟酒一遍:巡杯(主人在宴席上依次向客人
- 抚的字典解释 抚 (撫) ǔ 慰问:抚恤(安慰和周济)。抚慰。安抚。抚爱。 扶持,保护:抚养成人。 轻轻地按着:‰摩。抚摸。抚琴(弹琴)。抚今追昔。 同“拊”。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历史官职推荐:专门处
官署名。清末学务大臣所辖六处之一。光绪二十九年 设。置总办一人,帮办数人。管理专门学科学务。三十二年,并入学部。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巡抚历史



猜你喜欢
奥娄河的历史解释
古水名。即今黑龙江省蜀江的历史解释
即今四川长江之别称。皓齿红唇的历史解释
见皓齿朱唇。鲁迅故事马崖子寨的历史解释
在今甘肃岷县西北七十文心雕龙的历史解释
书名。南朝梁刘勰著。桃林之野的历史解释
尚书武成厥四月,哉生揣骨疃镇的历史解释
在河北省阳原县西南部女英的历史解释
英又作莹罃匽。相传为闵的历史解释
即缗。今山东金乡县。路仲里的历史解释
集镇名。在浙江省海宁高昌郡的历史解释
公元年十六国前凉张骏唐庆的历史解释
生卒蒙元人。事蒙古成左冲右突的历史解释
向左边冲击,向右边突丛台区的历史解释
在河北省邯郸市区北部屈蟠的历史解释
生卒清江西湖口人,字点头之交的历史解释
谓交情甚浅,见了面只我黼子佩的历史解释
喻夫妻同享富贵。汉代救火投薪的历史解释
为了灭火却扔进木柴。欲令智昏的历史解释
主谓由于贪欲而使得头腾鳌堡的历史解释
即今辽宁海城市西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