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屯
历史知识
民屯怎么写好看
历代所行屯田主要形式之一。即由政府召募、迁徙民户所行之屯田。西汉文帝十一年(前169),采纳晁错建议,募民垦耕北方边郡,首创屯田法,亦开民屯之端。武帝时,因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多次向边地大规模移民垦荒,使民屯大大发展,且形成制度化。元狩四年(前119,一作三年)徙关东贫民七十二万五千余口往陇西(治今甘肃临洮南)、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西河(治今内蒙古东胜)、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等地垦荒,由政府供给衣食,贷与产业。东汉初,又于内地实行屯田。三国时,曹魏广行民屯,所募农民称屯田客,并规定官给牛、种,所获官得六分,民得四分,自有耕牛者,官民对分。两晋南北朝亦行之。唐、宋时,民屯又称营田。唐代民屯在京畿者,隶司农寺,外地属州府,从农村征调屯丁耕垦。北宋民屯(营田)与军屯(屯田)本有不同,后不限兵民,已名异实同。南宋绍兴末至乾道间,因屯田所得不偿所费,浙西、江东民屯则多行出卖。元代的民屯有编户、漏籍户、协济户、佃户、放良户、阑遗户等各种民户。屯田土地主要是官田,尤以荒田旷土为多,耕牛、农具、种子,大部分由官府提供,屯田户向官府交租。明洪武三年(1370),遣苏、松、杭、嘉、湖五府民无田者往屯临濠。二十一年后,屡迁山西泽、潞、沁三州无田者往屯北平、山东、河南三布政使司。永乐元年(1403),继续移民于宽乡屯垦。清代民屯有行于各直省及新疆地区之别。顺治元年(1644),准州县无主荒地给流民屯种,无力者官给耕牛、种子,量收租银或屯粮,以供兵食。各省屯租品色、多寡不一,民屯租额多高于民田科则。顺治七年始,屯田相继准照民田起科。乾隆二十六年(1761),陆续从甘肃、陕西等地迁移回、汉农民至新疆屯田,又称“户屯”。每户给地三十亩,供给种子、口粮、耕牛、农具等,定六年后升科,每亩纳租银五分或细粮八升。同治初改当年升科。通常为三年。光绪时改以二人为一户,每户给地六十亩。参见“屯田”。
词语分解
- 民屯的解释 古代屯田的一种组织形式。由政府招募无地农民集体耕种官田或垦荒,按规定纳粮。 汉 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税粮和军队给养,均采取过此项措施。元史·兵志三:“ 世祖 至元 十二年,立 曲靖路 民屯,拘刷所辖州郡诸色漏籍人户七百四十户立屯。” 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边上:“有所谓民屯者,如 唐 初行民屯,及 天寳 间,天下屯田收一百九十餘万斛是也。”参见“ 屯2田 ”。
- 民的字典解释 民 mín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
- 屯的字典解释 屯 tún 聚集,储存:屯粮
历史知识推荐:炎兴
三国蜀汉后主年号263。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民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