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刀钱
历史知识
齐刀钱怎么写好看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青铜刀钱。弧背凹刃、刀身边缘隆起。刀面竖铸阳文地名,加“之夻夻”或“夻”字样,夻字旧释“法”,或释“大”。“”旧释 “化”(货),或释“契”,或释“刀”。可分为以下几种:(1)“节(即)墨之夻”。即墨,齐邑,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形体较重 大,通长18—19厘米,最宽2.8—3厘米,重51—61克,背文有“开邦”或“安邦”等字样。一般认为是齐刀钱中铸行最早者,约铸行于春秋时期,下限可能延至战国中期。另有“节墨夻”刀,背无文,形体较小,通长14—16厘米,最宽2—2.2厘米,重33—35.5克。时间较晚。(2)“安昜(阳)之夻”。形制近于“节墨之夻”刀,时代亦相近,通长18—18.5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4.5—50克。背文为单字。(3)“邦[之夻]”。旧释“簟(谭)”,一说应释“”,读作“莒”。仅残存一段刀头,残长4.6厘米,最宽2.3厘米。传1930年出土于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遗址西南区。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4)“齐之夻”。通长11.5—18.9厘米,最宽2.7—3厘米,重44.5—52克,一般略轻于“节墨之夻”,形制相近,铸行时间近同或略晚。(5)“齐建(或释‘造’,或释‘返’)邦(长)夻”。多有一字背文。通长18.2—18.5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2.3—47克。一说系田齐初期币。(6)“齐夻”。通长17.8—19厘米,最宽2.6—3厘米,重40.8—52.4克,为现今所见齐刀中遗存最多的一种。曾于临淄等地的战国中晚期地层中发现,临淄齐故城宫城遗址内亦曾发现铸造此种齐刀之作坊。(7)“”字刀。面文“”字,旧多读作“明”。背文为“齐”等,通长3.3厘米,最宽约1.6厘米左右,重约13.5克。多在齐国旧境以及齐、燕相邻地区发现。一般通称为“齐明刀”。以上诸种齐刀钱除(3)、(7)两种外,近年在山东各地多有出土。
齐刀钱
词语分解
- 齐刀的解释 刀币的一种。 战国 时 齐国 的钱币,状如刀形。按币面文字的数目可分为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等,其中第一字均为“齐”字,指 齐城 ,即 齐 首都 临淄 ,故名。
- 钱的字典解释 钱 (錢) qián 货币:铜钱
历史知识推荐:忙哥帖木儿
?—1282 钦察汗国第五代汗。1266—1282年在位。拔都次子秃罕第二子。受忽必烈册封。在位时曾一度出兵攻打海都,不久又与海都和好,并与海都联兵攻打察合台后王八剌。又曾多次派遣蒙古军并征调斡罗思诸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齐刀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