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王士祯的《李渭清简讨以龙须二茎见赠来书云有风鬟雾鬓之态非火鬣朱鳞比也戏报长句》
全文:
阿谁拔此苍龙须,白如珂雪光骊珠。
风鬟雾鬓忆髣髴,汜人愁态潇湘姝。
鲛室织丝冰万缕,博山龙涎午方䰞。
龙皮之扇驱残暑,紫拂龙髯胜挥麈。
梦入潇湘洞庭渚,贝阙金堂见龙女。
乐奏还宫迎贵主,钱唐破阵交风雨。
觉来一笑望秋空,依旧痴龙卧相语。
参考注释
潇湘
(1).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 江 渊, 澧 沅 之风,交 瀟湘 之渊。”《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 洞庭 张乐池, 瀟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随 舜 不返,死於 湘水 。” 唐 李白 《远别离》诗:“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记》:“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 元 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韵》:“ 凤池 分付夔龙去,万顷 瀟湘 属 湛然 。” 明 徐祯卿 《古意》诗:“帝子葬何处, 瀟湘 云正深。”
(2). 湘江 与 潇水 的并称。多借指今 湖南 地区。 唐 杜甫 《去蜀》诗:“五载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 瀟湘 游?”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归辅五云丹陛,回首 楚 楼千里,遗爱满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诗:“长风度关塞,九月下 瀟 湘 。”
洞庭
(1).广阔的庭院。《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袭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 洞庭 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州公诗》:“ 洞庭 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别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指 包山 而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刘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东,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谓 洞庭 。”参见“ 太湖 ”。
(4).山名。在 江苏省 太湖 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西山即古 包山 。
贝阙
以紫贝为饰的宫阙。本指 河伯 所居的龙宫水府,后用以形容壮丽的宫室。语出《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闕兮朱宫。” 南朝 齐 谢朓 《祀敬亭山庙》诗:“贝闕眡 阿宫 ,薜帷阴网户。”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 河伯 轩窗通贝闕,水宫帷箔卷冰綃。” 清 魏源 《秦淮灯船引》:“谁幻江城作蜃楼,谁化暑宵成贝闕。”参见“ 贝闕珠宫 ”。
金堂
(1).金饰的堂屋。指神仙居处。 晋 王嘉 《拾遗记·洞庭山》:“ 洞庭山 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於山顶。”《晋书·许迈传》:“自 山阴 南至 临安 ,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云笈七籤》卷十七:“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2).指华丽宏伟之堂。 唐 李商隐 《楚宫》诗之二:“ 王昌 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 唐 李庾 《两都赋·赋东都》:“金堂玉户,丝哇管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苏臺纪事序》云:‘则有参佐名流, 宏农 妙裔, 王昌 居处,迹近金堂, 韩寿 来时,香通青琐。’”
龙女
传说中指龙王的女儿。《古诗源·绵州巴歌》:“下白雨,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 宋 梅尧臣 《发长芦江口》诗:“篙师柂工相整衣,龙女庙中来宰豨。” 清 李渔 《意中缘·拒妁》:“据我看起来,你是 观音 面前的龙女转世。”
王士祯名句,李渭清简讨以龙须二茎见赠来书云有风鬟雾鬓之态非火鬣朱鳞比也戏报长句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