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用白居易新乐府成五十章并效其十二·捕蝗(刺长吏也)》
全文:
毫末弗扎寻斧柯,涓涓弗绝成江河。
由来去害在始萌,尾大不掉将如何。
一蝗能生九十九物类,繁衍惟此为最多。
其甫出也去之犹觉易,及其长翅飞如骤雨,捕之难尽必致伤黍禾。
所以每岁春夏之间,设遇缺雨先慎此,五申三令不厌为谯诃。
幸而年来未致害,岂非绸缪以豫,有司畏法因此勤搜罗。
兴元年间蝗为灾,夺民之食诚哀哉。
捕蝗独有河南吏,以钱买蝗出无计。
想其受价仍利民,何乃为之重劳费。
较之坐视终为差,异哉白傅乃为刺。
若然将终不捕乎,是非殊觉斯倒置。
况乎秉畀炎火小雅云,姚崇遣使曾殷勤。
若云善政能驱蝗,吾惟半信半谓其荒唐,及至吞蝗感以诚。
吾惟尽力除害于其始,一之为甚而不能,再为矫情之沽名。
参考注释
十九
十分之九。谓绝大多数。《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文》:“凡 蔡 卒三万五千,其不乐为兵,愿归为农者十九,悉纵之。” 曹靖华 《飞花集·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如此‘土气’的穿着,加之满口土腔,甚至问路,十九都遭到白眼。”
物类
(1).万物,各类的物。《荀子·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列子·周穆王》:“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於天地,应於物类。” 傅尃 《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序》:“盖以明达乎事情,周知乎物类,洞瞩乎幽隐,而旁通乎民志。”
(2).物的同类,同类。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音声之相和兮,物类之相感也。” 王逸 注:“言鸟兽相呼,云龙相感,无不应其类而从其耦也。”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十:“ 郊 常池上弹蕤宾调,忽闻芰荷间有物跳跃出岸,乃方响一片。有知者识是蕤宾铁也。指拨精玅,致律吕相应,物类相感耳。” 清 黄景仁 《啼乌仁》:“明知无益痛繫心,物类相类有如此。”
(3).物的种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土地所产,物类尤多。” 宋 欧阳修 《奉答圣俞达头鱼之作》诗:“吾闻海之大,物类无穷极。”
(4).物的类别。 梁启超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 达尔文 以前,虽有一二博物学者稍有见於物类蕃变之现象……而不知其变迁进化之所以然。”
(5).特指人或动物。 南朝 宋 张野 《与远法师书》:“行不负於所知,言不伤於物类。”此指一般的人,犹言他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这般物类,教我怎不阴哂?”此贬称他人,犹言东西。《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长老説道:‘因你念头差了,故投落在物类。我特地唤醒你来,再去投胎。’”此指动物。
繁衍
繁殖衍生;逐渐增多
繁衍后代
即有丁男繁衍之族。——清· 洪亮吉《治平篇》
最多
表示在数量上排名第一的事物。
例句: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乾隆名句,用白居易新乐府成五十章并效其十二·捕蝗(刺长吏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