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苏轼的《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全文:
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
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
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
而我本无恩,此涕谁为设。
纷纷等儿戏,鞭登遭割截。
道边双石人,几见太守发。
有知当解笑,抚掌冠缨绝。
父老何自来,花枝袅长红。
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
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
举鞭谢父老,正坐使君穷。
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
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
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甍。
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前年过南京,麦老樱桃熟。
今来旧游处,樱麦半黄绿。
岁月如宿夕,人事几反覆。
青衫老从事,坐稳生髀肉。
联翩阅三守,迎送如转毂。
归耕何时决,田舍我已卜。
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
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
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
异时亩一金,近欲为逃户。
逝将解簪绂,卖剑买牛具。
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穞。
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有知
有知觉;有知识。《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 唐 韩愈 《复志赋》:“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軻而艰难。”
抚掌
(1).拍手。多表示高兴、得意。《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用 荀攸 计”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无名氏《曹瞒传》:“公闻 攸 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 子远 ,卿来,吾事济矣!’”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陆士衡 闻而抚掌,是所甘心; 张平子 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宋 乐史 《广卓异记·萧瑀》:“ 太宗 抚掌,极欢而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诸王抚掌称快道:‘两个国手,原是天生一对。’”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法时帆谑语》:“ 时帆 曰:‘ 孔 孟 二夫子著述千载,请公慎勿将其文再行割裂也。’闻者抚掌。”
(2).犹言笑谈。《晋书·王羲之传》:“衣食之餘,欲与亲知时共欢讌,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 唐 司空图 《擢英集述》:“翘心不朽,抚掌浮云。” 清 顾士荣 《<柳南随笔>序》:“著《虞初》、《诺皋》之异事,标解颐抚掌之新闻。”
冠缨
(1).帽带。结于颔下,使帽固定于头上。《韩非子·奸劫弑臣》:“ 楚 王子围 将聘於 郑 ,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髡 仰天大笑,冠缨索絶。”
(2).指帽。 明 张居正 《答列卿毛介川》:“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3).指仕宦。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流血涂野草,豺浪尽冠缨。” 陈炜谟 《狼筅将军》:“他是世代冠缨,满室钩牒, 金鸡寺 的荷花有多少朵,他家就有多少官。”
苏轼名句,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