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元代李昱的《冰山行》
全文:
玄冥之域穷阴乡,冰山屹立遥相望。
盘根下令厚地裂,上令旭日无精光。
雕琼镂玉千万状,阴机煜煜孰敢当。
冰蚕五色不补衮,冰柱百尺撑明堂。
大峰小峰亦旁出,争挟气势相轩昂。
公然列镇冲要地,或为推裂乌台纲。
东方苍龙爪欲堕,南方赤鸟口尽僵。
北方乌龟寒缩颈,于菟敛尾蹲西方。
独操巨柄凛难触,众人仰视心彷徨。
白水真人凝不流,桂薪粒玉吁可伤。
九州封豕食人肉,旌旗遍野尘沙黄。
金城汤池尽瓦砾,往往白骨堆秋霜。
新魂旧鬼相间哭,哭声落日连穹苍。
赤者为狐黑者乌,北风其凉雨雪雱。
凤凰高飞避矰缴,梧桐不复生朝阳。
天威凭凭上帝怒,赫日回照天中央。
冰山倾刻付流水,百丑显露那能藏。
乃知真龙合变化,捲舒雷电功微茫。
崔嵬巀嶭今安在,徒逞凶恶干天常。
昆崙自高太华峻,齐天作镇垂无疆。
君不见万岁山前春色里,红云紫雾朝东皇。
参考注释
冰蚕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蚕。 晋 王嘉 《拾遗记·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蠒,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 唐 王贞白 《寄郑谷》诗:“火鼠重收布,冰蚕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 元 袁桷 《伯庸开平书事次韵》之一:“桂蠹除烦来 五岭 ,冰蚕却暑贡 三齐 。” 明 何大复 《七述》:“躡飞云之履,被明霞之紬,冰蚕莹肤,藻龙耀眸,缀以锦带,悬以 吴钩 。”
(2).普通蚕的美称。 唐 陈标 《长安秋思》诗:“ 吴 女秋机织曙霜,冰蚕吐丝月盈筐。” 宋 梅尧臣 《伤桑》诗:“柔条初变緑,春野忽飞霜;田妇搔蓬首,冰蚕絶茧肠。”
(3).有时也用于指蚕茧。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冰蚕手自繅,溪浣身先导,督鮫人晓夜共织寒綃。”
五色
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
五色纷披。——《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补衮
(1).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语本《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 仲山甫 补之。”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愿仁君及孤,虚心回意,以应《诗》人补衮之叹,而慎《周易》牵復之义。” 宋 司马光 《谢门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备员諫省,容逆鳞之愚直,无补衮之嘉谋。”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义功》:“一点丹衷期补衮,半生孝道成虚局。”
(2). 唐 代对补阙的别称。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尽知者。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司空为空土……諫议为大坡、大諫;补闕(今司諫)为中諫,又曰补衮。”
冰柱
滴水、积雪凝成的冰条。 唐 刘叉 《冰柱》诗:“旋落旋逐朝暾化,簷间冰柱若削出交加,或低或昂,小大莹洁。” 宋 杨万里 《雪晴》诗:“儿劣敲冰柱,身清堕蘂宫。” 徐迟 《大场的一夜》:“如果是冬天,那些将军‘靠一靠’醒来,挺一挺胸,甲上的冰柱迸落,锵然有声。”
百尺
(1).十丈。喻高、长或深。 汉 枚乘 《七发》:“ 龙门 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晋 左思 《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文选·鲍照<苦热行>》:“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围。” 李善 注:“百尺、十围,言其长大也。” 宋 苏轼 《惠州李氏潜珍阁铭》:“眩古潭之百尺,涵万象於瑶琨。”
(2).桅杆。《文选·木华<海赋>》:“於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綃,挂帆席。” 李善 注:“百尺,帆檣也。”
明堂
(1) 〈方〉∶打晒粮食的场地;院子
(2)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李昱名句,冰山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