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题林逋苏轼诗帖叠旧作韵》
全文:
先生昔隐孤山曲,结庐爱就深林绿。
廿年足不及城市,欬唾皆成珠与玉。
晦迹不欲名一时,况后世乎识超俗。
幸哉五首留世间,片羽吉光霄汉烛。
东坡见诗如见翁,五字长言犹不足。
三百馀篇虽在世,知音谁辨丝与肉。
今去坡又七百载,两贤高躅诚宜录。
西湖上读西湖诗,横琴似奏水仙曲。
谩说吴人不好事,祠堂有梅复有竹。
和诗还拟问髯仙,谁竞春兰笑秋菊。
参考注释
三百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诗集>序》:“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 杜子美 。”参见“ 三百篇 ”。
在世
活着;存活于世间
老人要是还在世,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知音
(1) 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
子期死, 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
(2) 后来用知音称知己,能赏识的人
(3) 知心朋友
乾隆名句,题林逋苏轼诗帖叠旧作韵名句
公众号
0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