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笔想无诗债负,漏巵应少酒知闻

魏野送王专推官赴任河中

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魏野的《送王专推官赴任河中》

全文:
声华籍籍祖风存,况佐风流谢使君。
健笔想无诗债负,漏巵应少酒知闻
趣装剑懒从人借,谒庙香非为已焚。
好对前山思节俭,夷齐饿死舜耕耘。

魏野诗词大全

参考注释

健笔

雄健的笔,谓善于为文。亦借指雄健的文章。 南朝 陈 徐陵 《让五兵尚书表》:“虽復 陈琳 健笔,未尽愚怀。”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一:“ 庾信 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宋 朱熹 《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追次元韵偶成》之一:“谁将健笔写崖阴?想见当年抱膝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一》:“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 棃,快如 并 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马茂元 《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 姚鼐 虽每每自恨才短,无雄文健笔,然而他的散文,却能温润清深,自成体貌。”

诗债

谓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未及酬答,如同负债。 唐 白居易 《晚春欲携酒寻沉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顾我酒狂久,负君诗债多。”自注:“ 沉 前后惠诗十餘首,春来多醉,竟未詶答,今故云尔。”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出:“因此上难下笔,险做了赖诗债。” 梁启超 《楚卿至自上海小集旋别赋赠》:“且乘健会酬诗债,颇惜多情误佛缘。”

漏巵

亦作“ 漏卮 ”。1.底上有孔的酒器。《淮南子·氾论训》:“今夫霤水足以溢壶榼,而 江 河 不能实漏巵,故人心犹是也。” 唐 邵谒 《秋夕》诗:“恶命如漏巵,滴滴添不满。” 明 张居正 《寿襄王殿下序》:“江海虽大也,以奉漏巵,则没世不能取盈焉。” 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五:“倾泽塞漏卮,鞭驥归駑羣。”

(2).比喻利权外溢。 清 包世臣 《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漏巵之塞,必在厉禁烟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盐茶裕课》:“国家财赋之入,自地丁外,则盐课其最也。然五百七十餘万之岁额,其漏卮为不少矣!” 鲁迅 《准风月谈·禁用和自造》:“然而他们不怕‘漏卮’么?不,他们自己来制造,而且还要运到 中国 来。”

(3).比喻饮量极大。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正觉寺》:“京师士子,道 肃 一饮一斗,号为‘漏巵’。” 唐 李德裕 《秋声赋》:“赋掩漏卮之妙,文同蟠木之精。”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癖嗜》:“ 王肃 喜茗,一饮一斗,人号‘漏巵’。”

知闻

(1).知悉;知道。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各具宣布,咸使知闻。” 唐 姚合 《送宋慎言》诗:“童稚便知闻,如今只有君。”

(2).通知,告知。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王遽谓曰:‘亲家翁职守北土,信问不絶。卿但具书状知闻,未用便来。’”

(3).消息。 唐 张鷟 《游仙窟》:“思神仙兮不可得,觅 十娘 兮断知闻。”

(4).交结;交往。 唐 杜牧 《宣州留赠》诗:“为报眼波须稳当, 五陵 游荡莫知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唐子西 ﹞后以党祸謫 罗浮 ,作诗云:‘説与门前白鷺羣,也须从此断知闻,诸公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剪灯新话·爱卿传》:“妾即 罗氏 也。感君想念,虽在幽冥,实所惻愴,是以今夕与君知闻耳。”

(5).朋友。 唐 白居易 《黄石岩下作》诗:“教他远亲故,何处觅知闻。” 宋 陆游 《舟中作》诗:“湖海飘然避世纷,汀鸥沙鷺旧知闻。”

魏野名句,送王专推官赴任河中名句

公众号
0
纠错

名句推荐

诗词推荐

诗词名句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