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填仓日作》
全文:
今日值填仓,上元十日弆。
白驹隙迅哉,闹后欣静致。
拈毫聊咏节,因思有三义。
一为天庾仓,陈陈固相积。
然而司事者,尚称宁有备。
普免实希恩,已经行二次。
玉粒储觉欠,数祇馀两岁。
况复截留多,截留宁可废。
灾民待救饥,亦祗燃眉急。
其或艰阻运,疏通更廑意。
其二为常平,耿寿昌创制。
增贾与减贾,无非为民置。
历久弊滋多,或反为民累。
害民及窃官,侵贪乃百出。
其三曰社仓,晦翁创其事。
不属官属民,以为便民计。
然而蚩蚩众,孰能不贪利。
官清吏役谨,司事更公直。
一邑或可行,各省难为例。
民心日以偷,忠厚能有几。
常平或虚名,社仓鲜实际。
馀三与馀九,行难言则易。
户口增万万,安能谷弗贵。
贵反教之藏,遵行那可遂。
譬如日三餐,与二减其一。
曰留待汝饥,谁肯信其议。
蒿目视兹民,玉食诚惭愧。
惟虔祝屡绥,永怀识五字。
参考注释
常平
(1).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创。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利源调度·常平》:“ 汉宣帝 时数丰稔, 耿寿昌 奏诸边郡以穀贱时增价糴入,贵则减价糶出,名曰‘常平’,此其始也。”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常平》:“惠民之法,莫善於常平,然有法无人,胥归无益。”
(2).即常平仓。《宋史·食货志上》:“ 淳化 三年,京畿大穰,分遣使臣於四城门置场,增价以糴,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岁饥即下其直予民。” 北周 庾信 《羽调曲》:“钱则都内贯朽,仓则常平粟红。”
(3).长期平衡。《新唐书·刘晏传》:“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驛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
虚名
空虚的名称,不符实际的声誉
不求虚名
社仓
即义仓。古代为防荒年而在乡社设置的粮仓。始于 隋 代。其管理、发放等体制历代不一。《隋书·食货志》:“十六年正月,又詔 秦 叠 …… 银 扶 等州社仓,并於当县安置。二月,又詔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旧唐书·食货志下》:“ 武德 元年九月四日,置社仓。”《宋史·食货志上六》:“ 陆九渊 在敕令局,见之嘆曰:‘社仓几年矣,有司不復举行,所以远方无知者。’”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黄东发社仓记》:“乡有 李令君 捐粟六百石为倡,将成社仓。”
实际
(1)
(2) 真实的情况
切合实际
(3) 客观存在的事物
生活的实际
(4) 现实存在的
实际的例子
乾隆名句,填仓日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