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河徙》
全文:
河徙古纵有,今番实罕遇。
白露秋汛过,洪波反盛怒。
堤溃致改常,寻思岂无故。
帑项虽屡支,楗茭匪素具。
以此窃馈闻,按核弊尽露。
欲盖乃弥彰,坐听波臣付。
小人为已切,遑为斯民虑。
其心不可问,欧刀讵能恕。
哀哉下河民,淮涨灾已遽。
何堪河夺淮,徐邳复沮洳。
寝食为弗宁,戚戚增忧惧。
赈恤令尽力,障筑方歌瓠。
初谓老成人,群称晓河务。
受欺乃欺予,龟玉毁于椟。
偾辕一至兹,知人难被误。
忸怩深自咎,遑肯诿天数。
参考注释
偾辕
覆车。比喻覆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征安南》:“即 张永嘉 当局,曾议恢復 大寧 三卫故地。使其説果行,亦必至僨辕取祸矣。” 清 钱谦益 《按察使黄公八十寿序》:“行乎万里之涂,恃其有用,而不知止息,则必有僨辕折轴之患。”
一至
(1).一到。《管子·幼官》:“三千里之外,诸侯世一至。” 汉 王充 《论衡·恢国》:“ 黄帝 尧舜 ,凤凰一至。”《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老夫只恐大限一至,不能发言,故今日为君叙及此也。”《宋史·晁迥传》:“方盛暑,为蠲宿直,三五日一至院。”
(2).竟至;乃至。《战国策·齐策一》:“ 靖郭君 之於寡人,一至此乎?”《红楼梦》第一一二回:“ 贾政 嘆口气道:‘我不料家运衰败,一至如此!’”
(3).犹言小善,偏材。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 刘昞 注:“未能兼济,各守一行。”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理尽者不可责有餘,一至者不可求兼济。”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表》:“愚夫一至,偶识量己。”
(4).指忠正鲠直。《晋书·王沉传》:“若达一至之言,説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穀千斛。”《北史·高道悦传》:“居法树平肃之规,处諫著必犯之节。王公惮其风鯁;朕实嘉其一至。”
知人
(1).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史记·宋微子世家》:“ 宋宣公 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復享之。” 宋 曾巩 《赠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 苏君 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清 钱谦益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择将如择医,以知人为能事。”
(2).谓懂人事。《史记·赵世家》:“ 赵简子 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
(3).谓懂得人事变化之道。《礼记·中庸》:“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郑玄 注:“知天、知人,谓知其道也。”
有智慧的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 林尧叟 注:“明智之人,乃能思降。知,音智。” 唐 韩愈 《赠太傅董公行状》:“公之将薨也,命其子三日歛。既歛而行,於行之四日, 汴州 乱。故君子以公为知人。”
乾隆名句,河徙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