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免河南夏邑等四县积欠》
全文:
巡省匪游观,民瘼咨处处。
春月往南时,旧臣毕觐御。
家屏实豫人,问以稼穑故。
奏称数载涝,蠲赈皆未遇。
是时彼方伯,迎銮正随路。
同宣近前席,详告听莫误。
州县或欺尔,尔莫欺黎庶。
黎庶且勿欺,当前可回护。
挈彼往细勘,改过要应速。
罪汝亦岂难,而予更有虑。
乡绅汝治下,听彼罪汝遽。
此风颇有关,所以姑宽恕。
隔月抚臣报,履亩亲相度。
米贵则诚然,盖缘贩粜去。
只可言借贷,未可言赈务。
闻之为悚然,诚未解吾愫。
特命赈一月,稍救沟壑赴。
回銮至彭城,乃有道旁谚。
谓鲜受实惠,至今困沮洳。
因思可使由,圣语有精趣。
加赈反告灾,毋乃希恩屡。
复忖颇有人,一往其过怙。
是亦不难辨,彭城多瘠苦。
随来诸部员,其状尽亲睹。
遴往四县察,与徐同异著。
旬日观保回,备言民痛勮。
与徐颇无二,而苦无恩布。
吁嘻有是哉,是不宜再顾。
方伯及方面,尔皆为民牧。
我无靳惠心,而胡讳灾固。
罢斥示重惩,更简贤才付。
年来爱民意,宁有未尽喻。
犹然殃我民,咄哉益知惧。
参考注释
四县
古时钟磬之类乐器悬挂的形式,按身份地位定等次,天子最尊,四面悬乐。《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县。”《汉书·礼乐志》:“高张四县,乐充宫廷。”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四县,乐四县也。天子*宫县。’谓设宫县而高张之。县,古悬字。”《宋书·乐志一》:“ 元康 中, 荀藩 受詔成父 勗 业,金石四县,用之郊庙。”
同异
(1).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 坚白同异 ”。
(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 ,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 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 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 ,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乾隆名句,免河南夏邑等四县积欠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