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元代张翥的《疏影 王元章墨梅图》
全文:
山阴赋客。
怪几番睡起,窗影生白。
缥缈仙姝,飞下瑶台,淡伫东风颜色。
微霜恰护朦胧月,更漠漠、暝烟低隔。
恨翠禽、啼处惊残,一夜梦云无迹。
惟有龙煤解染,数枝入画里,如印溪碧。
老树枯苔,玉晕冰圈,满幅寒香狼藉。
墨池雪岭春长好,悄不管、小楼横笛。
怕有人、误认真花,欲点晓来妆额。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墨池
(1).洗笔砚的池子。著名书法家 汉 张芝 、 晋 王羲之 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永州 东郭有奇怪,笔家墨池遗跡在。” 宋 曾巩 《墨池记》:“﹝ 临川 ﹞ 新城 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 王羲之 之墨池。”
(2).指砚。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墨地皮棚》:“ 王僧彦 父名 师古 ,常自呼砚为墨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墨池点得兔毫浓,拂拭锦笺一纸。” 郁达夫 《采石矶》七:“他拿起笔来,往墨池里扫了几扫,就模模糊糊的写了下去。”
(3).指习书写字处。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墨池怜嗜学,丹青羡登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谁子?后生是畏,前圣有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玩具·高丽贡纸》:“其表文咨文俱卤悍之甚,不足供墨池下陈矣。”
(4).制笔时,以羊青毛为最内层,以兔毫为次层,做成“墨池”(又称“笔柱”、“承墨”),用以吸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笔墨》:“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
雪岭
(1).积雪的山岭。 唐 卢纶 《从军行》:“雪岭无人跡,冰河足雁声。” 唐 慧净 《杂言》诗:“沙河雪岭迷朝径,巨海鸿崖乱夜津。” 碧野 《在风雪边境的路上》:“太阳在 帕米尔 的冰山雪岭上闪耀,四周是一片刺眼的白光。”
(2).佛教圣地或僧侣住地。 唐 鲍溶 《怀惠明禅师》诗:“雪岭无人又问来,十年夏腊平安否?”参见“ 雪山 ”。
(3).即今 四川 岷山 。 唐 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诗:“ 雪岭 未归天外使, 松州 犹驻殿前军。” 叶葱奇 疏注:“ 雪岭 ,即指此雪山,即今 岷山 。”借指 四川 境内。 唐 杜甫 《对雨》诗:“ 雪岭 防秋急,绳桥战胜迟。” 仇兆鳌 注:“ 鹤 曰:‘《九域志》: 雪岭 距 威州 二百六十里。 威 即 维州 。’《高适传》:‘ 适 出 西山 ,三城置戍,论东西两 川 ,当合为一,即 雪岭 也。’”
(4).比喻巨浪。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綫,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不管
(1)
不顾,不被相反的力量阻塞或阻止;无视不利的结果
不管身体好坏,他都工作到深夜
(2)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副词“都”“总”“也”等跟他呼应
只看到他的一些缺点,认为这些缺点在他身上是不可饶恕的,而不管这些缺点在别人身上的情况如何
横笛
笛子。即今七孔横吹之笛,与古笛之直吹者相对而言。 唐 张巡 《闻笛》诗:“旦夕危楼上,遥闻横笛音。”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 后汉 马融 所赋长笛…… 李善 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 融 之所赋者。” 胡道静 校证引 朱珔 《<文选>集释》:“至古笛多用竖吹,而今则横吹,犹之古簫用比竹,今簫则用单竹。” 宋 李清照 《满庭霜》词:“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张翥名句,疏影 王元章墨梅图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