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苏轼的《送牛尾狸与徐使君(时大雪中。)》
全文:
风卷飞花自入帷,一樽遥想破愁眉。
泥深厌听鸡头鹘,酒浅欣尝牛尾狸。
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
殷勤送去烦纤手,为我磨刀削玉肌。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通印子鱼
亦称“ 通应子鱼 ”。即子鱼。 宋 王安石 《送福建张比部》诗有“长鱼俎上通三印”之句, 福州 濒海多鱼,初不专指子鱼而言。至 苏轼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始以“通印子鱼”对“披绵黄雀”。亦有称“通应子鱼”者,或以为出于 通应江 水,或以为其地有 通应侯庙 。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证误》:“ 蒲阳 通应子鱼名著天下。盖其地有 通应侯庙 ,庙前有港,港中鱼最佳。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谓之通印子鱼。故 荆公 有诗云:‘长鱼俎上通三印’,此传闻之讹者。”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兴化军 莆田县 去城六十里有 通应侯庙 ,江水在其下,亦曰 通应 ……子鱼出其间者,味最珍美。上下数十里,鱼味即异,颇难多得,故通应子鱼,名传天下。”参见“ 子鱼 ”。
披绵
亦作“ 披緜 ”。脂厚。 宋 苏轼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惟漫多脂。” 施元之 注:“黄雀出 江西 临江军 ,土人谓脂厚为披绵。”亦用以指代黄雀。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禽兽比喻》:“黄雀曰披緜。”
黄雀
亦作“黄爵”。1.鸟名。雄鸟上体浅黄绿色,腹部白色而腰部稍黄。雌鸟上体微黄有暗褐条纹。鸣声清脆,饲养为观赏鸟。《周礼·夏官·罗氏》“罗春鸟” 汉 郑玄 注:“春鸟,蛰而始出者,若今 南郡 黄雀之属。”《文选·张衡<西京赋>》:“翔鶤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 薛综 注:“青鸟黄雀,皆小鸟。” 晋 张协 《七命》:“晨鳬露鵠,霜鵽黄雀。”
(2).《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成帝 时謌谣又曰:‘邪径败良田,谗口辞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桂,赤色, 汉 家象。华不实,继无嗣也。 王莽 自谓黄象,黄爵巢其颠也。”此以“黄雀”比喻 王莽 ,后比喻得志之小人。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黄雀徒巢桂, 青门 遂种瓜。”
(3).比喻俗士或以闲散自适者。《文选·刘桢<赠从弟>诗》:“於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李善 注:“黄雀,喻俗士也。”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紫鸞无近远,黄雀任翩翾。” 仇兆鳌 注:“朝謁不预,则起居自适,亦何羡章署之荣乎。所以黄雀卑飞,唯知旧学,而紫鸞高举,端属明公矣。”
苏轼名句,送牛尾狸与徐使君(时大雪中。)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