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元代祝蕃的《南北风歌》
全文:
南船顺水还顺风,高帆疾过如飞鸿。
北船逆风还逆水,百丈牵船才数里。
南船挥手谢北船,不须肠断南风前。
自缘行色有南北,未必天心偏顺逆。
明日南风换北风,北船却与南船同。
参考注释
逆风
(1)
(2) 面冲着风;迎风
逆风而上
(3) 指跟车船行进方向相反的风
顶着逆风前进
逆水
跟水流方向相反(跟“顺水”相对)
百丈
(1).极言高、深或远。 汉 枚乘 《七发》:“上有千仞之峯,下临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约 《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唐 韩愈 《次同冠峡》诗:“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北史·西域传·小月氏国》:“其( 小月氏国 )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谓百丈佛图也。”
(2).牵船的篾缆。《宋书·朱超石传》:“时军人缘 河 南岸,牵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为虏所杀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诗舟行多用百丈,问之 蜀 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为大瓣,以麻索连贯其际,以为牵具,是名‘百丈’。”《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从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顺风,方使得布帆,风略小些,便要扯着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来就是縴子。” 清 黄遵宪 《下水船歌》:“百丈横牵上瀨舟,三朝三暮见 黄牛 。”
(3).借指井绳。 唐 杜甫 《铜瓶》诗:“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怀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为号,称“百丈禅师”。参阅《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牵船
(1).负纤引船前行。《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 晋 裴启 《语林》:“ 刘道真 遭乱,於河侧自牵船,见一老嫗採穭, 刘 谓之曰:‘女子何不调机利杼而採穭?’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马挥鞭而牵船?’”
(2).用纤引的船。 清 吴伟业 《打水词》:“帆檣山齐排浪进,牵船百丈声如雷。”
才数
才略本领。《三国志·魏志·钟会传》:“﹝ 会 ﹞及壮,有才数技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陆绩 ﹞幼有儁朗才数,博学多通。” 明 李东阳 《寿工部尚书曾公七十诗序》:“天下之士,固未敢汎论。以予观之,同游於京庠者若干人,同出於湖藩者若干人,其间持才数,夸声誉,善始而不令终者亦多矣。”
祝蕃名句,南北风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