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洪朋的《送李元中》
全文:
夙闻龙眠山,绿萝隐净啸。
中有三李君,若人年独妙。
心赏怅若遗,风期可同调。
如何古豫章,邂逅共一笑。
佛海穿溟涬,理窟刮奥窔。
茗碗对涛江,床跗视云峤。
足明青葱树,合在红尘表。
追随杖屦遨,浩荡城郭眺。
观乎大宁作,颇复近道要。
凉飙陨疏叶,行子动归棹。
愿君崇明德,慰我记末照。
参考注释
佛海
佛教徒认为佛界如海一般广大,故名。 南朝 梁武帝 《金刚般若忏文》:“哀怜万品,护念群生,引入慧流,同归佛海,得金刚之妙寳,见金牒之深经。”
溟涬
(1).天地未形成前,自然之气混混沌沌的样子。 汉 张衡 《灵宪》:“太素之前,幽清玄浄,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灵,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太平御览》卷一引《三五历纪》:“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涬始牙,濛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大道宗虚无,至真合溟涬。”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微茫一线走絶壁,谁凿溟涬开鸿濛。”
(2).泛指自然之气。 唐 皮日休 《反招魂》:“承溟涬之命兮,付余才而辅君。” 明 张羽 《金川门》诗:“江光合海气,溟涬神攸存。”
(3).水势无边际貌。《淮南子·本经训》:“ 舜 之时, 共工 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龙门 未开, 吕梁 未发, 江 淮 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高诱 注:“溟涬,无畔岸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李铁笛》:“溟涬浪中求白云, 崑崙山 里採琼枝。” 明 刘基 《壬辰岁八月自台州之永嘉度苍岭》诗:“瀑泉流其中,豃若洩溟涬。”
(4).谓不着边际。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文学守死溟涬之语,而终不移。”
(5).尊敬推崇。《庄子·天地》:“若然者,岂兄 尧 舜 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 郭象 注:“溟涬,甚贵之谓也。不肯多谢 尧 舜 而推之为兄也。” 宋 范成大 《假十二峰》诗:“何以假为非确论,直疑溟涬弟 高唐 。”
理窟
(1).义理的渊薮。谓富于才学。《晋书·张凭传》:“帝召与语,叹曰:‘ 张凭 勃窣为理窟。’” 唐 陆龟蒙 《麈尾赋》:“理窟未穷,词源渐吐。”
(2).指义理的奥秘。 元 侯克中 《挽姚左辖雪斋》诗:“深探理窟得心传,洞彻先天与后天。” 清 黄宗羲 《徵君沉耕岩墓志铭》:“为文深入理窟而出之清真。”
奥窔
(1).室隅深处,亦泛指堂室之内;。《荀子·非十二子》:“奥窔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 杨倞 注:“西南隅谓之奥;东南隅谓之窔。言不出室堂之内也。” 宋 沉辽 《越州永福院大像赞序》:“逮诸菩萨、弟子凡十有二躯,以及四壁楣带奥窔之像,或突或绘,咸因彼寘此。” 清 唐甄 《潜书·性功》:“日之上升,天地山河,无有隐像;堂房奥窔,无有隐区。”
(2).指隐蔽深曲之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 陆清献 年三十八,下第出都,由水路南旋。于水道之源流、漕运之奥窔及古人名蹟,无不详誌。”
(3).指奥妙精微之处。 清 恽敬 《重刻<脉经>序》:“若夫是书之精微博大,足以发 轩 歧 之奥窔,通天地之门户。”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躬行》:“近世名公巨儒,喜谈禪理,盖亦如谈书画、谈古玩之类,聊以自娱,非真能窥其奥窔也。”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篇第三章:“弱冠沉酣坟典,佛老兵刑,靡不窥其奥窔。”
洪朋名句,送李元中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