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登碧云寺金刚床塔》
全文:
百丈之山,延缘徐步忘其高。
十丈之塔,矗尔拔地直上乃讶高岧峣。
何况窣堵迥据西山半,宜其下视无地上已干青霄。
太行西来历万古,杯水沧溟金弹吐。
康回能使东南倾,女娲谁见西北补。
我闻佛谛要令万缘忘,胡为梵志传此金刚床。
高秋乘兴一拾级,目穷千里心万方。
今年登塔凡三度,六和报恩皆有赋。
江山信美虑程遥,讵可频频劳六御。
因之念寄吴越间,夏灾数郡遭迍邅。
何能五风十雨斗米才三钱,恧哉吾治逊彼唐贞观。
参考注释
今年
指现在的这一年
三度
三种尺寸。《周礼·考工记·辀人》:“輈有三度,轴有三理。国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田马之輈,深有四尺,駑马之輈,深三尺有三寸。”
指治国必须考虑的三个方面。《管子·五辅》:“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时,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
六和
(1).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 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 孔颖达 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按 郑 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南朝 梁 沉约 《需雅》之二:“五味九变兼六和,令芳甘旨庶且多。”
(2).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宋 黄庭坚 《仰山简和尚真赞》:“不戒而六和恭敬,不禪而十方清浄。”
报恩
报答所受到的恩惠
乾隆名句,登碧云寺金刚床塔名句
公众号
0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