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明代李之世的《何澹公草堂留题》
全文:
红尘市上纷相逐,挥汗霪霪如新沐。
陡觉门开景色幽,中有天然图一幅。
乍疑摩诘辋川居,致态不殊景差缩。
拈墨和烟粗点缀,脱尽蹊畦与甜俗。
閒斋窄窄澹生姿,虚牖茏茏映脩竹。
石片萦阶龟壳文,瓦块叠屋鱼鳞簇。
墙如端木不遮肩,巷似柴桑讵容毂。
仄径才穿枝碍眉,荒畦移步莎霾足。
阶前贮月兼酿流,凿渠磬折盘三曲。
潮筋海眼何曾透,潴得天泉清可掬。
石床不斲亦不磨,移来尚带苔纹绿。
断处凭将一线通,波心石罅如蠹木。
墨沈时翻絮絮烟,镜光净抹澄澄谷。
平头童子置芳饵,跃出锦鳞鬐鬣秃。
擎来掌上不惊人,宛如荷叶龟儿宿。
须臾掷放撇波去,又似排风纵巨渎。
山间移药不知名,花底来禽不辨族。
绮石养蒲滴滴滋,陶鎗剪蕙旎旎郁。
疏姿疏韵大宜人,柔绿柔香饱心目。
尝恨山家篱落幽,好景不入村人腹。
城中半是富人居,拚金买埒犹嫌促。
石室藏身患不牢,铁关拄户囚如梏。
谁知澹远饶古趣,坳土芥舟随意覆。
睫里焦明隐置巢,头上蜗牛行戴屋。
閒诵南华齐物篇,更披叔夜养生牍。
笑我劳劳尘鞅人,问君有邻卜一卜。
参考注释
一线
见“ 一线 ”。
亦作“ 一綫 ”。1.一根线,亦形容细长如线。 唐 杜甫 《至日遣兴》诗之一:“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潦石者,一与不一故也。” 元 萨都剌 《鹦鹉曲》:“觉来粉汗湿香脸,一线新红枕痕浅。” 明 唐寅 《晓起图》诗:“晓鸦无数盘旋处,緑树枝头一线红。” 毛泽*东 《菩萨蛮·黄鹤楼》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关事物之间的脉络。《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学射于 庾公差 , 公差 又学射于 公孙丁 ,三人是一线传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毋竝进君子小人以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论以为皇极,以培养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潜虚 《徐节妇传》:“彼公侯将相跨州连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妇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线之绪,而使之復兴,岂不悲哉!”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其学界为螺线形,虽千变万化,殆皆一线所引也。”
(3).形容极其细微。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悮半生。” 清 曹寅 《重题晚研跋后兼伤怀南洲》诗之三:“酒边花外打乖人,劫后刚回一线春。”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若是乎两 汉 之以著述鸣者,惟 江都 龙门 二子,独有心得,为学界放一线光明而已。”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这是一线生机,我记好街名厂名就去了。”
(4).第一线。指作战的最前线,亦指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
波心
水中央。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一塔屹於波心。” 柯岩 《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也许是一片白云偶尔投影在大海的波心。”
石罅
石缝,指狭谷中小道
蠹木
蛀坏的梁木。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九:“大厦虽存柱石倾,暗嚙栋梁成蠹木。” 唐 李贺 《昌谷诗》:“歌尘蠹木在,舞衫长云似。” 王琦 汇解:“诗意谓清歌久歇,故尘满蠹梁之上而不动。”
李之世名句,何澹公草堂留题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