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佚名的《鹊桥仙 大雨 以上二首见静齐至正直记卷三,》
全文:
城中黑潦,村中黄嘹,人都道天瓢翻了。
出门溅我一身泥,这污秽、如何可扫。
东家壁倒,西家壁倒,窥见室家之好。
问天工还有几时晴,天虽近俚俗,然非深於今乐府者不能作也。
咏其词旨,盖亦有深意焉,岂非三百篇之后,其讽刺之遗风耶。
此闻诸亡友杨大同云。
参考注释
词旨
言辞意旨。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词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冒颜以闻。”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四六用经史全语,必须词旨相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惟一客 宫梦弼 ……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 韩愈 《原道》,貌为正论,亦儒家之功臣歟!顾词旨不属,语迫气促,支离而为之,若未完篇也者。”
深意
非常深刻的含意
岂非
难道不是…?用于反问
岂非咄咄怪事?
三百篇
相传《诗》三千余篇,经 孔子 删订存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有目无诗,实有诗三百零五篇,举其成数称三百篇。后即以“三百篇”为《诗经》代称。《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唐 韩愈 《荐士》诗:“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旨也。”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一:“予谓三百篇正不必作经读。只以读古诗乐府之法读之,真足陶冶性灵,益人风趣不少。” 姚华 《论文后编》:“三百篇,诗之古者也,风土人情,政事所详,犹地志然。”
之后
(1) 紧接在…时以后
作出安排之后,我们就照着办
(2) 在…后面
房屋之后有棵大樟树
(3) 然后
之后他又给我来过两封信
讽刺
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指责和嘲笑
不要讽刺人
遗风
余风,余音。指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特点或某个时代留传下来的风气
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扬郑卫之浩乐,结激 楚之遗风。——《淮南子·原道训》
佚名名句,鹊桥仙 大雨 以上二首见静齐至正直记卷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