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释印肃的《示徒》
全文:
未得尘劳息,须依善知识。
若肯慈悲学,发愿施心力。
入泥并入水,莫作闲戏剧。
扬眉动目庭,法身无穷极。
於中习懒者,管取没饭吃。
趁队只□饱,披毛无了日。
不信佛乘经,逐末本却失。
咄哉大丈夫,你乘谁气力。
当本无我人,贪忙有何益。
何似歇无明,听吹无孔笛。
五音六律全,皓月悲风寂。
一声宇宙宽,个中闻的实。
和同为智身,无物堪遮窒。
奉劝草木影,闲时急收拾。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扬眉
(1).举目。《列子·汤问》:“ 离朱 子羽 方昼拭眥,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 宋 苏轼 《戏子由并次慎老韵》之二:“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济颠化缘疏》:“一举手,一低头,只此便是 弥陀佛 ;或扬眉,或謦欬,何处更参慈世尊。”
(2).形容得意、忧愁、愤怒等貌。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见一善则盱衡扼腕,遇一才则扬眉抵掌。” 唐 杜甫 《晚晴》诗:“未怪及时少年子,扬眉结义 黄金臺 。”《剪灯新话·富贵发迹司志》:“发跡司判官忽扬眉盱目,咄嗟长叹而谓众宾曰:‘诸公各守其职,各治其事……大难将作,虽诸公之善理,其如之奈何!’”《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自然就不能不闹到扬眉裂眦,拔刀相向起来。”《天安门诗抄·扬眉剑出鞘》:“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3).谓摄提星星光闪烁。《汉书·翟方进传》:“今提扬眉,矢贯中。”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提,摄提星也。扬眉,扬其芒角也。” 王先谦 补注引 沉钦韩 曰:“摄提两星颊曲,人眉似之。”
动目
目光被引动;使人注目。 北齐 刘昼 《新论·言苑》:“红黛饰容,欲以为艷,而动目者稀;挥弦繁弄,欲以为悲,而惊耳者寡,由於质不美也。” 唐 柳宗元 《答贡士沉起书》:“谨以所示,布露於闻人,罗列乎坐隅,使识者动目,闻者倾耳。” 明 高启 《<娄江吟稿>自序》:“凡可以感心而动目者一发於诗。”
法身
(1).佛教语。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大般泥洹经·如来性品》:“知如来法身,长存不变易。”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他国》:“尝闻佛説,知诸法空,体诸法性,是则以慧眼观法身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法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毛紺垂,颅骨圆耸。”
(3).旧指修炼得道之身。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俞氏 则谓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后,法身则然,岂可以血肉之躯投畀水火乎?”《西游补》第十六回:“ 行者 一时难忍,现出大闹天宫三头六臂法身,空中乱打。”
无穷
没有穷尽;没有止境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乐亦无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受享无穷。——清· 黄宗羲《原君》
传之无穷。
后患无穷
无穷的悔恨
释印肃名句,示徒名句